你当前所在位置:
文章内容 / Article Content

李商隐阅读资料

发布:语文教研组 来源:未知 日期:2019-03-21 人气:

李商隐
公元812年,在河南省获嘉县县衙的府第内,李商隐诞生了。父亲李嗣正任获嘉县县令。三年后,李嗣受聘为浙东观察使幕僚。李商隐的童年时代便在获嘉至江浙一带度过的。李商隐注定是一个悲情的诗人,李家从商隐曾祖父起,一连几代都过早病故。终于,在商隐十岁时,父亲在幕僚任上过逝了。孤儿寡母扶丧北回郑州,由于多年未回故乡,虽在故土,却情同外来的逃荒者。李商隐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就写道:“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祭裴氏姊文》)。或者正是由于家世的孤苦不幸,加之瘦羸文弱,形成李商隐易于感伤的性格,但同时也促使他谋求通过科举,振兴家道。
公元829年,也就是唐文宗太和三年,李商隐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来到长安,谒见了当时朝廷里的权贵令狐楚,很受赏识。令狐楚将他聘入幕府,李商隐开始了他一生中的第一次幕僚生活。其间,令狐楚亲自指点李商隐,教他写今体文。
李商隐二十三岁那年,公元835年,李商隐上玉阳山东峰学道。而玉阳山西峰的灵都观里,他邂逅了侍奉公主的宫女宋华阳,宋年青美丽,聪慧多情,两人很快双双坠入情网。两个多月后,这段超出常规的爱恋,终因不为礼教和清规容许而豪无结果,短暂的欢娱,无望的永好,只在李商隐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伤痛。李商隐一生中留下了众多的《无题》诗,而最为人们所知,也最荡心动魄的《无题二首》即完成于此时。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烛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玉谿生的这首《无题》,全以首句“别”字为通篇主眼。江淹《别赋 》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黯然”二字,也正是玉谿生此诗所表达的整个情怀与气氛。在古代,即使是盛唐这样一个繁华的朝代,音信依然是不便的,于是出门在外,情人分离就酿成了浓浓的情思,更何况李商隐这时的这种情思并不仅仅是距离的远隔,死别是痛苦的,而生离却更胜死别。于是李商隐张口一吐便出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千古名句。春蚕自缚,满腹情丝,生为尽吐;吐之既尽,命亦随亡。绛蜡自煎,一腔热泪,泪而长流;流之既干,身亦成烬。
然而,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都是昨日旧事,“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一个“改”字,传达出的是青春不再,逝水常东的悄然心惊。其苦情蜜意,全从一个“改”字传出。而“寒”字也是苦心营造的,此寒,如谓为“心境”所造,月光本无所谓冷暖,但在作者眼中,满眼尽是离情别绪,因此,看到的月光,也便寒冷了。李商隐到了晚年,还设法在长安约见了宋华阳。
公元837年,在令狐楚的儿子令狐陶的帮助下,李商隐进士及第,但也就是这一年的年底,令狐楚病逝了。李商隐一生的悲剧从这一年正式拉开了帷幕。
第二年的春天,李商隐投奔了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当了幕僚。王茂元爱商隐之才,将最小的女儿嫁给他。这时,李商隐26岁,婚后感情很好。李商隐有一首思念爱妻的《夜雨寄北》,仍然为现代人称道,亦为之辛酸。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翦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当时朝廷内部的朋党斗争十分激烈,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和以牛僧儒为首的牛党史朝廷里的两大对立的势力。令狐楚父子为牛党要员,王茂元被视为亲近李党的武人。李商隐转依王茂元,在牛党眼里是“背恩”的行为,从此令狐家的人对李商隐不满。党人的成见,加以李商隐个性孤傲,他一直沉沦下僚,在朝廷仅任九品的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和闲冷的六品太学博士。为时都很短。从大和三年踏入仕途,到大中十二年去世,30年中有20年辗转于各处幕府。东到兖州,北到泾州,南到桂林,西到梓州,远离家室,飘泊异地。
李商隐最后一次到梓州作长达五年的幕僚之前,妻子王氏又不幸病故,子女寄居长安,这就更加重了精神痛苦。李商隐写了一些诗怀念她:
《落花》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所深爱的人走了,花园里花瓣四处飘飞。一个“乱”字,把作者的心情和自然景象有机的组合。厮守多年,原盼着白头偕老,但佳人却先于自己撒手西去,这如何令作者不心乱。“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两局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写落花乱飞的情状。前者着眼于空间,写落花无处不在;后者从时间写,落花连绵不断,无尽无休。不仅如此,关键在“斜晖”二字,夕阳西朝下的落花,更表现了诗人伤心,烦乱的感受。
逢着美景良辰,则怀念当时欢爱,而无时无刻不悲悼,见一花一草也要寓意兴悲,自此以后,李商隐每逢七夕必有一诗。李商隐还有一 首七夕那天写的《曼倩辞》也是悼念亡妻的佳作:
十八年来堕世间,瑶池归梦碧桃间。如何汉殿穿针夜,又向窗中觑阿环?
在李商隐生命的最后一年,也就是他46岁的时候,他写下了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一首诗,也是最难懂的一首诗,却又是后世读诗之人最喜欢读的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锦瑟》。
李商隐虽然在他短暂的四十六年的人生历程中仕途一直不得志。但他依然是一位关心现实和国家命运的诗人,他的各类政治诗不下百首,在其现存的约六百首诗中,占了六分之一,比重相当高,表现了李商隐积极的用世精神。
李商隐作了泾元节度使王茂元的幕僚和女婿后,在开成三年(838),商隐赴京应博学宏词科试,落选后回到安定,也就是泾州,登上了城楼有感,写下了千古流传的遣怀诗《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州。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这首诗颈联写得最好。从诗歌中,我们读出了作者既恬淡的心情,又有担当事业的志气。首二句写景,即景所以生情,以下六句的豪情壮志、无穷感慨都由此生发。三、四句先以两位古人自比。贾谊献策之日,王粲作赋之年,都与作者一般年轻。贾谊上《治安策》,不为汉文帝所采纳,作者应博学宏词科试而名落孙山,其心境与贾谊上书未售,同样萦纡抑郁。王粲避乱至荆州,依刘表;作者赴泾州,入王茂元幕,都属寄人篱下。用两位古人的古事,比自己当前的处境和心情,取拟于伦,十分贴切。五、六句抒露志趣和抱负。作者的遭遇虽然困顿,可是他的凌云之志,未稍减损。江湖、扁舟乃使用春秋时代范蠡的典故;范蠡佐越王勾践,“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见《史记·货殖列传》)。意谓,自己早有归隐江湖之志,但等回天撼地之日,旋乾转坤之时,头飘白发,身入扁舟。永忆江湖,即怀淡于名利之心;欲回天地,即抱建立功业之志。两者似相反,实相成。这两句诗,既洒脱,又遒劲。这两句诗反映了封建社会里才志之士的积极向上思想,既怀着恬淡的心情,又有担当事业的志气。七、八句借庄子寓言表示自己敝履功名利禄,正告他人不要妄加猜测。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鶵,子知之乎?夫鵷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庄子·秋水》)。这两句诗,既阐明自己没有患得患失的私心杂念,胸次光明磊落,淡泊宁静,为上面“永忆江湖”句提供有力的论证;又表示对世间一切恶浊事物,睥睨蔑视,决不妥协容忍;还尖锐地批判那些捧住权位不放的禄蠹,对他们尽调侃奚落的能事。据近人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作者应博学宏词试被摈,是由于牛党的打击,诚如是,这句诗乃是有的放矢的。唐代后期,许多皇帝不重求贤重求仙,希企长生。李商隐一再予以冷嘲热讽。《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借贾谊宣室夜召一事,加以发挥,发泄了对于皇帝不识贤任能的不满。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史记·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安史乱后,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败,李商隐对玄宗的失政特别感到痛心,讽刺也特别尖锐。如我们这课要学习的《马嵬》: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诗中每一联都包含鲜明的对照,再辅以虚字的抑扬,在冷讽的同时,寓有深沉的感慨。
 
怎样读李商隐诗
余恕诚
唐代诗坛,名家名作极多。即使一般读者皆能背得好多佳句的诗人,放在那一溜长长的名单中,位次也未必很前。李商隐如何呢?清代吴乔《西昆发微序》说:“唐人能自辟宇宙者,惟李、杜、昌黎、义山。”着眼于诗的创新精神,把他放在能自辟天地的大作家之列。叶燮《原诗》说:“李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也。”虽只限绝句,且扬之过高,但亦可见李商隐在其心目中的地位。清代最具有普及性的诗选本《唐诗三百首》,选商隐诗24首,篇数仅少于杜甫、王维、李白三家。这个“训蒙”读物编选的依据是“专就唐诗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于此,亦可见李商隐诗的可读性及其流传程度。
……
李商隐的诗歌有寄托遥深、构思细密、表现婉曲、情韵优美、语言清丽、韵律和谐、工于比兴、巧于用典等一系列优点。由这些方面合成的总体风貌,在诗坛上是以新的姿态出现的。他在写法上颇有一些异于传统之处:(一)以心象融铸物象。晚唐社会的种种变态,特别是它的厄塞、衰颓,使得像李商隐这样一些失意文士,由沮丧、失望转向追求主观心灵,内心体验往往比他们对外物的感受更加深入细腻。当心灵受到外界触动时,会出现一串串心象序列,发而为诗,则可能以心象融铸眼前或来源于记忆与想象而得的物象,构成一种印象色彩很浓的艺术形象。李商隐处境又很恶劣,心事往往钳口难言,于是在潜心摹写心象的同时,又须着意将其客观化,借客观物象经过改造之后可以诱发多种联想的优长,将本难直接表现的心象,渗透或依附于物象之中,令人抚玩无、联类兴感。如咏蝉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表现的是作者羁役幕府、心力交瘁、举国无亲的那种“冷极幻极”的心象。“一春梦雨长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写的是圣女祠,而诗人种种幻灭的心象也正如梦雨灵风之恍惚。这样以心象融合客观世界某些景象或事物铸造形象,对传统情景交融手法是一种突破。(二)比兴寄托和象征的融合。比兴、象征作为两种相关而不相同的艺术手法,本不一定联合运用,它们和寄托更未必直接联系。李商隐的诗歌由于在内容上侧重表达人生的体验与感受,艺术上追求心象与物象的统一,靠一般明显的比喻,每每不足以充分而有效地表达,遂常用象征性的表现手法,并进而将比兴与象征融合起来。比如“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无题》),“金烬暗”“石榴红”除渲染气氛、点明时节外,前者还可以作为无望的相思的象征,后者则暗示青春年华的流逝。又如“江风扬浪动云根,重碇危樯白日昏”(《赠刘司户蕡》),描写江风鼓浪、山摇石动、危舟独系、天昏地暗的景象,同时又兼含比兴象征,将“当日北司专恣,威柄凌夷,一齐写出”(《李义山诗解》)。《锦瑟》中间四句可能每一句都有象征意味,而且基于诗人内心的恍惚迷惘,所象征的内容还带有丰富性和不确定性,意象的暗示性大大增强,迷离深隐,意蕴多重。(三)追求朦胧凄艳的诗美。将复杂的矛盾,甚至惆怅莫名的情绪,借助诗心的巧妙生发,铸造成如雾里繁花的朦胧诗境,是李商隐毕生加以追求的目标。而像“枫树夜猿愁自断,女萝山鬼语相邀”(《楚宫》);“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春雨》);“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其二);“微生尽恋人间乐,只有襄王忆梦中”(《过楚宫》)一类名句,以及《无题》《锦瑟》等篇,都达到了这一境界。这种诗美主要构成因素是朦胧、瑰丽、感伤。商隐感于时代的没落、身世的不幸,有一种固结不解、惆怅莫名的哀伤情绪,“此情可待成迫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当把这种情绪注入本已融合了心象与物象、比兴与象征的诗境时,各种因素互相交汇、层层掩映,真有“絮乱丝繁天亦迷”(《燕台诗四首·春》)之感。上述三个方面,说明李商隐诗歌的艺术手段、追求目标与传统不同,诗境亦深隐朦胧。把李商隐诗当作“邪思”的产物,认为会坏人心术,固然是像面对一位出群的美人,口称“尤物”,不敢正视一样可笑。但如果是抱另一种态度,想要接近她、认识她又该怎么办呢?我认为可以区分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步骤。李商隐集中一部分像《夜雨寄北》那样清新流畅的作品,固然不存在阅读的障碍,就是那些批评时政、反映现实的诗,由于比较质实,只要掌握背景,弄懂语言和典故,也不难领会意旨所在。其难解之作,如无题、咏物之类,最主要的难点是不易参透词语典故外壳下所包含的情思。对此,读者既可以不求甚解,也可以通过知人论世等途径作更深入的探求。李商隐的诗,除少数学李贺诗体者外,多数诗脉畅通,由语意、声韵所传达的总体情绪气氛并不难于感受。无题诗一般用典不多,语言清丽,尽管细心探寻时会感到闪烁迷离,但爱情描写本身尚不晦涩。即使是《锦瑟》,像“沧海月明珠有泪”,写月夜沧海之中,明珠晶莹闪烁,盈盈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写暖日照临,地中良玉,蕴发缕缕云烟。这些喻象,是无论对诗旨作何种诠释,都必须以之为依归的。为求省便的读者,似可不去追究其中的埋伏,仅仅接受语言媒介给予的直觉形象和情绪,也未始不是一种艺术享受。《唐诗三百首》本属启蒙读物,选了《锦瑟》和五首《无题》诗,选家岂能指望学童领略多少深意?不过供其读读背背而已。梁启超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什么我理会不着。……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可见读李商隐诗,不求甚解不失为一法。有人想再前进一步,对诗旨把握得切实一些,则可求助于注本和选本。“文革”后,李商隐诗的研究成为热门课题,近年出版的一些注本和选本,持论一般都比较切实、审慎,可资参考。至于想做更深入的推究探寻,有所创获,则应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把握诗歌整体,注重实证,避免臆测。在内证与外证不足的情况下,宁可理解得虚涵一些,也不要仅据片言只语去比附。另外,李诗由于注意表现心理意绪,又常常捕捉瞬息间的印象,多用象征手法,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运用西方理论研究中国诗者,很容易取之作为剖析对象,这会有助于对李商隐诗歌认识的深化,开拓新的局面,但正因为是开拓,难度较大,尤须坚持科学的精神。加拿大籍华裔学者叶嘉莹先生曾强调从事这类工作既需要对中国旧诗具备足够的修养,又要对西方文艺理论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关于评说中国旧诗的几个问题》),这种意见我们应该重视和听取。         
(节选自余恕诚著《唐音宋韵》)
 
 
 
品读李商隐
胡晶华
每当被人问起“人活着为什么”这一类的问题时,我总是笑而不答,把话题转移。从学校出来踏入社会已有些年,这中间经历了一些事情、一些波折,照常人看来再遇到事本该会从容应对,谈笑自若,宠辱不惊。可我非但没有修炼到这一境界,有时反而对许多事更加惶惑与迷茫了。夜半醒来,黑暗中枯坐,觉得命运之神有时也太狡诈残酷了,常在你猝不及防的情况下,突然扯下歌舞升平的伪装之幕,把社会与人性的卑劣与丑陋直推到你面前。而你尽管一千个一万个不情愿,也只能默默接受这份“馈赠”,没有任何别的办法。但过后肯定会忍不住问:这究竟是为什么?
千年前,一位诗人在死神敲门之前,也发出类似的感慨: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面对这首绝唱,许多人同我一样,欣赏过后,却不明白诗人究竟要向世人说些什么。李商隐,如同他这首“无端”又“惘然”的诗一样,引发后世许多读者、作家、文学评论家去猜测、辨别、破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再用荒疏已久的生涩之笔去写点什么,无疑是可笑而不自量的。李商隐的品行直到现在还有争议,其性格估计更是没有几个人喜欢。他自己曾感叹“古来才命两相妨”。是啊,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命运悲惨的作家,从屈原到曹雪芹,可以开列出一大串长长的名单。但是人家可并不都像你李商隐一样,悲泣感伤,缠绵惶惑。陶渊明的达观、随遇而安;李白的笑傲权贵,倚剑长歌;苏东坡的旷达与超然,都比李商隐这样长期沉陷在悲观心绪中不能自拔要洒脱而明智得多。与这述这些大作家相比,多愁善感的李商隐更接近一个纯粹的诗人。他对于人间挚情挚爱抛不开,放不下,敏感又执著;明明看透看穿了一些东西,却不便随意发泄、而只能拼命压抑的痛苦,在其他中国文人身上很少见到。而这种多少有些扭曲与偏执的心态,投射到诗作上,恰恰成就了李商隐,证明了李商隐!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也许并不可爱,但却绝对真实的唯一的李商隐,一个让正统士大夫啐骂,让志得意满的成功文人嘲笑,被冷落了千年才穿过厚重的历史积尘进入到我们视线的李商隐!
不知不觉间已写到这儿了,真不知道再写下去会是什么样子。我想它应该不是传记,不是小说,不是作品赏析,更不是网上流行的所谓“穿越”类文章,可能也只有等自己把这篇关于李商隐的“四不像”的东西真正写完,才会看清它是什么。但这已经不重要。
 
我的兄弟,怀着你的爱和你的创造到你的孤独里去;很久以后,正义才跟在你后面。这句话是被人长期误解的德国哲学家尼采为一切创造者预言的命运。命运是什么?人的命运为何各不相同?对此,许多人喜欢引用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一句话“性命即命运”为历史人物的命运作出诠释,包括孤独的尼采,也包括我所喜爱的,在文学创作与艺术表现方面十分独特,甚至在许多方面逸出常轨而难为常人所接受的晚唐大诗人李商隐。许多作家、评论家一提到李商隐,几乎无一例外地将他的悲剧性格视为其一生悲剧命运的最主要原因。对此我们当然不可否定。可是,性格又是什么?每一个人刚出生时都不过是一张白纸,究竟是什么令这张白纸晕染铺垫了一层浓重的悲情底色?这似乎又回到了本文的开头,类似“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我不想在这里绕圈子。我是想,许多生命的诞生其实是无序的,被动的,强迫的,只因某个机缘才很偶然很慌乱地降临到人间,降临在某一时空下的区域内,某一区域内的家庭中,从此成了某对父母的子女,开始了在某种环境下的生活。我不知道这是否就是人们常说的命运,但从人出生开始,确实有许多事物不是自己所能掌控与选择的。——父母是不能选择的,家世是不能选择的,民族是不能选择的,时代是不能选择的!而这些,对一个孩子早期气质的形成,无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李商隐与李唐王朝的创立者同姓,会使人首先想到他是否与当时的皇族有某种联系。对此李商隐曾在一首诗名很长的诗中不无自豪地宣称“我系本王孙”,让世人看到自己有个与唐皇室同宗的出身。然而标榜归标榜,后人考证,其实商隐同李唐皇室的关系实际上非常疏远,当朝的同姓著名诗人李白李贺等人也都有过类似的傲然宣称,不足为凭。而商隐同李唐皇室的关系好像较李贺的家族世系还要遥远许多。所以这个遥远的皇室宗亲关系,并不会给这位长期沉沦的诗人带来任何政治、经济上的实际利益。从商隐高祖、曾祖、祖父直到他的父亲四代近世宗亲的地位看,虽有官职,却多为一些品极很低、权限很小的州县官吏。应该说他是出身寒微的。
商隐的曾祖父李叔恒是位有才华的文人,年纪轻轻就进士及第,与当时刘长卿、刘若虚、张楚金等诗人齐名。可惜这个少年才俊不到三十就英年早逝,给李家沉重打击。曾祖母卢氏夫人坚强地挑起家庭重担,教育儿子李,也就是商隐的祖父。祖父也很争气,明经及第,被录为官。但可景不长,不幸再次降临到这位善良却苦命的老妇人头上,儿子也因病早早去世。中年丧夫,现在该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又丧子,这种打击一般人是难以承受的。可这位坚强的老妇人强咽下泪水,又默默地担负起抚育孤孙李嗣的重担。而李嗣正是商隐的父亲。商隐虽与自己这位曾祖母未曾谋面,但就是这位老妇人,在夫亡子丧、李家即将崩塌的危难时刻,艰辛抚养孙子李嗣长大成人,延续了书香之家的传统门风,使李家不至门庭败落,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位令人尊敬的老妇人是李商隐的生命之源,精神之源!
唐宪宗元和七年年初,河南怀州的获嘉县衙内,一个小生命的诞生给县令李嗣带来无限欣喜。李嗣已成家二十多年,生有三个女儿,却还没有一个儿子。他对这个跚跚而来的儿子自然无比珍爱,用秦末汉初隐于商山上四位高士的典故给孩子取名商隐,字义山,隐含着对这个孩子寄予厚望。
两年后的秋天,李嗣在获嘉县令三年任期已满,被新上任的浙东观察使聘为幕佐,于是一家老小离开河南老家,来到风景秀丽的浙东。此时商隐应该已经开始记事了。早期的生活环境对一个人今后气质的形成、品味情趣高下、人格修养也是一个重要影响方面。孟母三迁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江南不但风景秀丽,物产丰富,还有大量历史沉淀的人文景观掌故,已到了启蒙之龄的商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始接受到最初的教育。这一时期也是商隐一生中最幸福快乐的一段时光。虽然那时他的裴氏二姐因嫁了个混蛋丈夫被休回母家,后郁郁早逝,但因那时商隐年龄太小,二姐的这段婚姻悲剧在他幼年并未留下什么特殊记忆乃至伤痛。总的来说商隐还是有一个令大多数人羡慕的,比较幸福,至少是比较平顺的童年。这一切,离他后来的“悲剧”性格是那么遥远。
然而命运像一个老谋深算、残酷狡猾的魔鬼,当你无忧无虑地沉浸在幸福之中时,他却悄悄向你举起了屠刀。唐穆宗长庆元年,商隐十岁,父亲李嗣在浙西观察使幕突然去世,这是诗人在坎坷的人生路上经历的第一次重大打击。父亲在时,官职虽不高,但有稳定收入,一家人虽不十分富有,也算小康之家。现在家中的顶梁柱突然倒了,唯一的生活来源没了,官宦人家少爷的商隐一下被抛到社会最底层。十岁的商隐和母亲、徐氏三姐、弟弟羲叟一同护送着父亲灵柩,从江南千里迢迢,一路历尽艰难困苦,像逃荒的难民般狼狈地赶至郑州将父亲安葬。商隐家并没有什么土地,为父亲办丧事又花去了家中仅有的一些积蓄,此时家已一贫如洗了。我总觉得,一个人不应长期盘踞高位,那样看不到下层生活的艰辛,未免轻浮狂傲,也不可久沉沦下僚,那样未免气度狭小,不可能造就更高深的见解与开阔的胸怀。只有上上下下都经历一番,人生各种况味都品尝过,才会获得一种关于人生的独特目光,特别是经历变故,从高端一下跌到底层,又有一颗善于捕捉的敏感心灵的人。父亲的死让少年李商隐经历了一场强烈的心灵地震,从此一个单纯的不识愁滋味的官家少爷开始真正品味到人生这杯滋味复杂时时变幻的酒,虽不情愿却也必然感受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这种状况,后来的曹雪芹、鲁迅也都经历过,也都对他们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商隐的曾祖父、祖父都英年早逝,现在父亲也步先人的后尘,抛下孤儿寡母去了。“古人常叹知己少,况我沦践艰虞多。”这种接连三代寡孤的身世,如宿命般死死地缠绕着李家,留给孤儿寡母是经济上,更是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对漂忽不定、难以把握的前途命运的忐忑渺茫;在人前言行小心翼翼的屈辱自卑;压抑、孤单、无助。所以这种家庭的孩子较之常人对帮助提携过自己的知遇之恩,对亲情、友情、爱情这些人生中温暖情谊格外珍重,这是没经历过此的人所不能理解的。
可是眼前怎么办?商隐虽幼,也是长子,他必须挑起养家的重担。可一个孩子又能干什么?这进我们在关于李商隐的传记资料时看到一个词:“佣书贩舂”。佣书就是为官家抄书,这不难理解,这时当时那些穷困的读书人维持生计的一种传统手段。贩舂是指买进谷物舂米稍作加工后出售。这个活计,不但“低贱”,且收入微薄。但为了一家生计,商隐不能再挑三拣四了。
这时商隐家碰到了一个好人。就是商隐的一个远房堂叔。商隐现在虽然家境艰难,但对于他这样一个诗书之家,无论眼下处境如何困窘,通过求学读书以图仕进,仍是他必须坚持的唯一道路。因为只有这条道路才有可能令少年商隐改变自己的人生,重新振兴家门。这位刚从淮海回来的堂叔就成了渴求学习的商隐的老师。
这位堂叔在当时那一带是位响当当的名士,其人不仅博学多才,学养深厚,尤为难得的是,在当时那个人人争奔仕途的社会,堂叔却弃功名如弊屣,拒绝参加亲友们劝荐的任何科举考试,韬光养晦,孤介自守,只在家治家,教授商隐和弟弟堂弟这些晚辈,绝不附庸风雅,随波逐流,显现出与一般名士不同的节概。
这位长辈兼老师的堂叔对少年商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他不但传授商隐兄弟传统的儒家经典教育,使商隐打下一个很坚实的治学从文基础,他耿直狷介的个性也令商隐强烈地感受到并影响了商隐以后的为人处世。商隐后来在任弘农县尉时因发觉县狱内冤犯很多,主张将他们宽释,因此触犯了顶头上司,愤而辞职,并作诗发出“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的激愤之音。这与人们通常印象中那个软弱、内向、卑下、庸俗的李商隐是多么大的反差!虽然家庭的责任与期望让商隐不可能像堂叔一样洒脱地“韬光不耀”,不求仕进,但这思想行为背后那种对权势,对庸俗社会的蔑弃与不屑,那种坚挺的风骨,还是深深地根植进了商隐的体内,尽管很长时间几乎没有什么人能发觉这点,理解这点。
商隐在跟堂叔求学期间,受到古体诗文方面严格训练,还阅读了大量儒家典籍以及史部、子部、集部等重要著作。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吸收着这些前人遗留下的经典精华,他一定是下了很大功夫,所以他后来作诗用典才会那么娴熟、巧妙,信手拈来,自然贴切。这种有时似有卖弄之嫌的用典过多甚至成了商隐诗作的一个毛病,但他还是乐此不疲。他最喜欢杜甫、李贺的诗和韩愈的文章。这三位作家成了初试文才的商隐这一时期主要的摸仿学习对象。特别是命运与商隐有几分相似的李贺。李贺也是父亲早亡,文名早著,才华盖世。以他当时的诗名、才华,加之朝中高官韩愈的举荐,本该青云直上,在仕途中占有一席之地。李贺的父亲名讳“晋肃”,恰与进士谐音。于是便有一些妒贤嫉能的小人趁机毁谤中伤,说李贺应避父名讳,不应参加进士之举。这些言论今天看似无聊且荒唐,但在当时影响极大。在强大的舆论压力面前,纵有一身才学与抱负的李贺最终被迫放弃考试,其后一生穷困潦倒,将毕生心血化作一篇篇泣血的诗篇,最后血干泪尽,27岁便如流星般陨灭了。李贺才高命蹇的境遇和诡丽奇幻的诗篇让少年商隐无比动容。他不知道造化为什么这样残酷,榨干李贺的所有才华、所有血泪、所有真情后,让一代才子早早黯然离世。烛光下的商隐眼睛模糊了。他不光是为这个从未见过面神交的诗人悲伤,似乎他还隐隐有种预感,自己今后的命运可能也逃不掉这样严酷的煎熬与磨难!那时商隐大概只有十四五岁。
李商隐是敏感的,三代寡孤的身世、少年的不幸遭遇使他的内心如一件精美的工艺品,透明、纯净、脆弱易碎,但是再无暇的心灵最终还是要踏入社会。社会不像家中那样,虽清贫,但总归是单纯的、温馨的。对于既将踏入的这个他尚不熟悉的社会,商隐的内心有一种本能的既期望企盼,又防御、抵触、不安的矛盾心理。这种心理,在他少年时离家出游,在某显贵的席间有感写下《初食笋呈座中客》一诗中,充分表露了出来。
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阶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
在诗中商隐将自己喻为初出林的嫩笋,有“凌云”之志。可是最后一句让人看了十分压抑难受。这颗嫩笋刚冒出嫩芽,还未生长壮大,更别说造福世人,就被惨遭剪伐。多么不幸,还未踏入社会、敏感的商隐,已给自己渺茫的未来设了一个很不祥的预言。更不幸的是,后来的经历表明,他的这些预言,竟然都如谶语般毫不留情地应验了,甚至比他想的还要冷酷、绝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