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周系列活动之第六届第一次课堂教学竞赛·语文
(撰稿:刘倩)
10月16日,我校开展了第六届第一次课堂教学竞赛活动,来自附中本部、附中集团校、师大集团校的语文、英语、化学、生物、音乐等学科的教师们同台竞技,带来了一堂堂精彩纷呈的学科展示课。
语文组共有六位老师参加《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一文同课异构的展示,他们分别是来自附中博才的张艳丽老师、附中本部的李小军老师、保靖民中的聂小站老师、师大五雅的彭海莉老师、广益中学的罗小丽老师、附中梅溪湖的郭金石老师。
第一堂展示课的主讲人是张艳丽老师。她通过“疫情”的现实话题导入新课;让学生们基于预习作业,展示并讲解自己的思维导图;随后开展“质疑探究”环节,引导全班探讨预习作业中学生们最为困惑的四个问题,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发言,并进行了细致的点评。张艳丽老师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最后一个环节——“群文链接”。她通过比较袁隆平、张秉贵和钟扬三篇人物通讯来分析“报道的角度”,内容非常精彩。张老师的板书简洁又通俗易懂,以活动贯穿整堂展示课,赢得了全场的掌声。
第二堂展示课的主讲人是李小军老师。李小军老师整堂课的教学流程非常清楚——基于标题“喜看稻菽千重浪”,李老师聚焦于“看”字,分别引出几个主问题:袁隆平看到了什么?记者看到了什么?我们看到了什么?世界和中国又看到了什么。用关键字串联起一堂课,使学生有明确的中心意识,听课也十分轻松。最后李小军老师设计了写颁奖词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整堂课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第三堂展示课的主讲人是来自湘西保靖民族中学的聂小站老师。
聂老师尤其注意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她通过自己“湘西老师”的身份和袁隆平“湘西农校”的工作经历进行导入;清晰地阐述人物通讯的定义,并分析其写作要点;然后进行文本梳理,并选取重点内容细读精讲;最后总结袁隆平形象并提出相关思考问题。整堂课教学目标清晰,教学环节流畅,学生的获得感很强。
第四堂展示课的主讲人是师大五雅的彭海莉老师。彭老师结合时事,以“世界粮食日”为背景导入,让学生意识到粮食重要性的同时,又自然地引出了课文的新闻人物袁隆平。彭老师首先聚焦于课文的四个小标题,从文本出发,分析人物通讯的选材;接着提供表格,让学生梳理文章中的具体事件、分析事件所表现的人物精神及作者立场;最后让学生开展讨论,畅所欲言,发散思维。本堂课最大的亮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学思路清新,教学过程完整,教学方法恰当,让学生收获良多。
第五堂展示课的主讲人是来自广益中学的罗小丽老师。罗小丽老师从田间带来了真实的稻穗,用这一道具引出课文的主人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并播放袁隆平的获奖视频,达到了非常好的“热场”效果。在解读文本环节,罗老师提问:“文章围绕表隆平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件?从中体现了表隆平的哪些优秀品质?”要求学生做思维导图回答并说明理由;为了进一步学习新闻报道写事写人的角度,罗老师精心设计了活动情境:假设《环球》《生活周刊》《南方人物周刊》三本杂志向你约稿,进行袁隆平的专栏报道,你打算选择导学案中的哪些补充材料?并说明理由。接着,罗老师让学生对比报纸原标题与课文标题,思考标题改动的原因,十分自然地将教学引到对文章主题的探讨上。罗老师以原创诗歌朗诵来结束整堂课,既展示了个人魅力,又准确地总结了全文。
第六堂展示课的主讲人是来自附中梅溪湖的郭金石老师。郭老师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让课堂在欢声笑语中展开:他向学生展示了袁隆平先生的表情包和动态截图,提问学生对袁老的初印象;接着采用小组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典型事件与细节描写;又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入新材料与课文进行对比,从而归纳人物通讯的特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了“单篇教学”,郭老师同时关注到了“单元任务群”——让学生思考“编者为什么把三个人物放在一课之内”。为了检测学习效果,他还设计了课堂小练笔活动,做到了读和写的统一。郭老师的板书设计也是一大亮点——他以“种子发芽”的图示,来比喻劳动精神的生生不息。
六堂展示课结束以后,省教科院的马智君老师进行了总结发言。他对六位老师进行评课,并对新教材的教学做了一些探讨。他强调了思维导图的重要性——思维导图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应用好这一工具。马智君老师说到,新教材对“群文链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不能固守传统的“单篇教学”方式,一定要打开思路,看到“任务群”。关于单元任务群的教学,马老师认为,老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注意新教材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单元任务群几大板块,在此基础上去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设计。
下午,我校于会议厅举行了对外开放周活动的闭幕式。校长谢永红、党委书记黄月初、副校长陈迪勋、纪检书记李春莲、副校长苏建祥、学术委员会主任何宗罗出席;各学科教师共200余人参加了闭幕式及集团赛课颁奖典礼。本次对外开放周活动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