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附中:“走班制”教学新样态下办学策略探微

发布:科技创新处 来源:未知 日期:2019-05-08 人气:

    新高考改革为广大中学生设置了“选学选考”“多元录取”等机制,倒逼普通高中多方改革。其中,“走班制”教学成为新高考改革最鲜明的特征。在“走班制”教学新样态下,普通高中办学策略如何调整直接关系着政策落地程度,办学运行稳定状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办学策略因校因时有所不同,但都离不开学校育人方式的改变、教师角色的转型与学校管理组织架构的变革


“走班制”教学新样态

要求改变学校育人方式

 

“走班制”教学将给传统的育人方式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走班制”教学,学生根据自身发展规划、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及学科层次等来选课,学校依据学生选课情况来编排课程,开设不同学科组合、不同层次组合的教学班。学生流动走班,单堂课的教学组织和德育渗透难度加大。与此同时,原本相对固定的行政班因选课走班而被打破,再加上该学段青少年性格本身具有不稳定性,所以班级概念更难形成,类型差异更加凸显,学生也更容易产生两极分化,班主任管理难度大大增加。班级管理面对的挑战实际上是来自德育的挑战,育人方式的挑战。

改变育人方式,首先要求学校对“走班制”教学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选择。只有主动选择,才会变“要我改”为“我要改”,才会把改革内化成学校办学的需要,从而激发办学内驱力,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可供选择的课程,主动对接国家人才培养目标。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湖南师大附中”)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设了校本课程。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13年以来,学校的校本课程在内容上进一步丰富与拓展,在结构上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形成了强调“文化参与”的“公”课程群,着眼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研究性学习和成长体验的“仁”课程群以及重拓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重学生自主发展的“勇”课程群。三大校本课程群与属于国家课程的“勤”课程群相呼应,共同形成湖南师大附中的“人本课程体系”,实现了文化基础、社会参与和自主发展全覆盖。

其次,要求学校由过去的重学业评价向重综合素质评价转变。新高考改革采取“两依据,一参考”的招生录取模式。事实上,新高考本身并不是目的,只是方法与途径,旨在通过“考”与“录”的变化倒逼中学“教”的改革,从而彻底改变过去教育理想和现实“两张皮”的现象。湖南师大附中一直非常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此专门搭建了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着力点的学生发展平台,强调“社会参与”与“文化参与”,让学生不仅仅做“有竞争力的考生”,更要做“有故事的人”,并引导学生做好成长记录。

第三,要求学校由过去的统一安排向引导学生自主规划转变。面对丰富多样的课程,学生该如何规划?学会规划,本身就是一门课程。它是学生在对自我特点、兴趣爱好、生命未来认知基础上的寻找与定位。这就要求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业规划能力。湖南师大附中从2012年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业规划能力,并鼓励每一个成长导师参与学生的生涯规划,以回归教育价值的逻辑原点,关怀、尊重生命,促进生命自由发展。这不仅实现了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自我超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拥有了更多发展潜质的可能。有关高中毕业生后续发展调研结果显示,湖南师大附中的毕业生在高等院校后续发展状况,可概括为“六个多”:入党的多、当干部的多、拿奖学金的多、文体骨干多、社团领袖多、公派出国留学的多;“三个特别”:基础特别扎实、素质特别全面、发展后劲特别足。

“走班制”教学新样态

要求实现教师角色转型

 

“选课走班”,课程是关键。如果学校不能提供丰富、多样、可选择的课程,学生自主发展就是一句空话。但课程由谁来开?校本特色从哪里体现?毫无疑问,落脚点只能是教师。推行“走班制”教学,不同科目组合走班,同一科目分层走班,学生的课堂考核、课后辅导、作业检查等都会变得更复杂,老师还要兼职学生导师、生涯规划师等。这就要求老师在教育理念和人才评价观念上做出重大转变,在专业素养、专业能力上有重大提升,全面优化自身的能力结构,实现角色转型。

教师角色转型,首先要求教师由课程实施者向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转变。“走班制”教学新样态下,国家课程是基础,校本课程是特色。从一定意义上讲,校本课程既体现学校特色,又决定了学校办学的内涵和高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的前提下,以学生为本,开出聚焦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能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体现地域和学校特色的课程。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研究者与开发者。

其次要求教师由过去单纯的教学者向教学共同体转变。“走班制”教学新样态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也是学习者;不再是智慧单方面的激发者,同时也是被激发者。课堂不再是单纯的教与学,还有合作与共同创造。这就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形成新的课堂生态。

第三,要求教师由过去的学科教学向育人导师转变。“走班制”教学新样态下,由于传统的行政班级育人功能相对削弱,对任课教师的育人功能就提出了新要求。任课教师不仅仅是课堂的实施者,还是学生成长的参与者、引路人,要成为学生的成长导师。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湖南师大附中就率先开设心理课、生涯课,高考新政推行后,又组建学生生涯发展指导中心,对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与实践。要求每一个教师都要担任学生成长导师,熟悉生涯规划指导,能进行心理疏导,深度参与学生学习、日常生活、心理调适、课外活动等。


“走班制”教学新样态

要求变革管理组织架构

 

“走班制”教学是一根杠杆,这一端的一个小小变化,就会给另一端带来巨变。“走班制”教学模式下的学校管理机制将受到全方位的挑战。学校资源的配置与管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老师的管理和评价等,都不再是学校传统的管理组织架构所能驾驭的。“走班制”教学新样态要求学校变革管理组织架构。

首先,构建学生成长支持体系。在2013年,湖南师大附中就对学生管理部门进行改革,建立了更适应时代需要的学生发展处。2017年9月,学校举行“四中心一工作室”揭牌仪式。“四中心一工作室”即心理发展中心、生涯发展指导中心、生活指导中心、综合实践指导中心和班主任工作室。学校以此为平台,服务师生,影响辐射集团校区。学校的学生工作也由过去的以管理、教育为主转向以指导发展为主。同时,湖南师大附中还对原来的教务处进行改革,建立新的课程与教学处,主要负责课程的研究与建设,同时建立选课系统,以对接即将来临的新高考。

其次,构建教师发展支持体系。为了支持教师成长与发展,我们建立了三大教师发展体系。一是建立以个体研究、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三种模式为主导的教师校本研学体系。二是建立通过常态化的外地考察或出国学习,以学习先进经验,拓展国际视野,提升专业素质的校际合作培训体系。三是利用学校已有“科研兴校、科研强教”的办学传统和突出优势,建立科研引领下的教师成长机制。以科研引领为例,近年来,学校以科研课题为载体,致力于校本教研和行为研究,参与国家级、省市级以及校级课题研究的教师达80%以上,科研氛围十分浓厚。2017年初,学校还创办了学术性刊物《探索》,成为我省第一个拥有较高水平学术性刊物的普通高中学校。

第三,构建学校发展支持体系。2012年至今,湖南师大附中在立足学校现实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战略和湖南教育本土实际,在现代教育实验学校建设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一是坚持依法治校,建设制度规范下的现代学校。修订学校章程和153个校内规章制度,形成了较完备的制度体系。二是坚持民主治校,建设民主治理下的现代学校。形成“校长治校、专家治学、教师治教、家校协同、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三是坚持学术治校,建设学术引领下的现代学校。坚持以学术引领学校,以专家治理学校。一方面成立学术委员会、名师工作室、教育集团教研共同体等学术机构,充分发挥他们在课程开发、学科建设、教育科研、教师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聘请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教育专家、管理行家组成学校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咨询和指导。

面对“走班制”教学新样态,挑战与机遇并存。作为普通高中,重中之重是要在透彻理解教育本质的前提下端正认识,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把因材施教的理念落到实处,改变过去固有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根据自身办学条件,积极应对,稳步推进。

 

作者    谢永红系湖南师大附中校长   

           黄月初系湖南师大附中党委书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