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主页 > 学校部门 > 科技创新处 > 科技创新 >

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发布:科技创新处 来源:未知 日期:2018-09-10 人气:


    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发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动员令,明确了未来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路径并进行了总体布局,国人振奋。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科技创新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思想的总体体现,也是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历史经验所得出的科学结论.
    我党历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科普工作,科普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我国的科技、科普工作都做出过重要论述,在党领导人民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充分利用科普手段,唤醒、动员和鼓舞广大群众,激发群众中所蕴藏的无穷智慧和力量,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科普是智慧之源,是力量之源,是创新之源。在当今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历史背景下,科普更具有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
    大家都认可,科技创新是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但也许对于“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还未必能理解透彻。从历史和现实来看,科普不仅为创新提供良好氛围和文化基础,而且为创新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源源不断的动力。这已经为国内外的历史事实所证明。
    首先,科普为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历史上,17世纪晚期的科学革命和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之间的这个时期,是欧洲知识流动和技术扩散的关键阶段,无论是企业家、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家之间的交流和传播,还是新技术新产品向社会基层的扩散和流动,都为欧洲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以及伴随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环境。也就是说,西方现代科技的兴起有着良好的科学文化基础。但是,科学技术在中国远没有形成文化,没有很好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层面,尤其是没有融入草根文化。在农业社会和传统的工业社会,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还能够维持社会稳定和实现快速发展。在全球化、信息化、资本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和社会的竞争日益体现为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发展中国家更是面临结构转变、社会转型、经济转轨,面临着创新驱动、内涵发展等一系列新形势、新要求。无论是体制上、文化上、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上都要求创新,新的历史背景下的创新是一场全面的创新,科技创新是这场创新活动的核心。因此,为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文化基础,就是创新本身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保障创新持续实现的重要条件。
    其次,科普为创新提供市场保障。创新以后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需要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广大的消费主体,具有消费这种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才能使创新行为得以持续,创新价值得以实现。新技术需要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劳动力才能使用,新产品也需要消费群体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才能消费。而科普正是为创新提供技术市场和消费市场的重要手段,从这一点上说,科学技术普及是科技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第三,科普是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科学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科研伦理、科研组织管理、科研活动、科学评价,以及科学与经济、民生社会的方方面面关系。科学文化是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土壤。纵观全球,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高质量、可持续性的创新行动,科学文化的培育和弘扬居功甚伟。党和国家提出了“四个全面”宏观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国策,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性调整迫切需要科技创新为之注入活力,需要发动科技创新引擎。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审视国家创新改革的新需求,思考当代中国应该构建什么样的科学文化,如何进一步发挥科普的作用,为创新驱动发展,为实现创新提供文化支撑,也是科普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在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征途中,所有的科技工作者都应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既要做好科学研究和科学创新工作,更要主动自觉地去努力传播科学知识,提升社会科学素养厚植创新土壤。(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校址:湖南长沙岳麓区桃子湖路48号 邮箱:hnsdfz@hnsdfz.org 邮编:410006

湘ICP电子备案05014582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