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
附
zhong
中
shi
时
guang
光
今天清理床底,阴差阳错地翻出了我初一的校卡。同样蓝白的校服,同样坚定的眼神,同样凌乱的发型……哈哈,我从未像今天这般,感到这六年前的微笑如此触手可及。
虽说真正身处湖南师大附中的时间只有三年,但我和附中的缘分实则应从初一算起。因为从初一开始,附中就一直是我的理想型。
我初中就读于附中高新实验中学,因此很幸运地时常拥有近距离观看附中艺术节的机会。我永远忘不了第一次观看附中艺术节时的震撼。那是民乐团锣鼓声喧天,是强大且自信的学长独唱俄语歌,是舞蹈者优雅的腰肢,神奇的体验让我把“附中”二字反复咀嚼。
借用饭圈女孩的一套说辞,所谓理想型,当是“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对于择校,其实亦是如此。
麓山苍苍,湘水泱泱,附中之风,山高水长。要说湖南被5A级景区包围的名校,附中首屈一指,当仁不让。站在附中女寝的六楼阳台,东望是渺渺湘江水,西望是茫茫麓山苍,风景独好,堪比景区小洋楼。橘洲烟火,附中惟一楼算是数一数二的观景台。更不用说尽览湘江风光带的长跑赛,周末随时随地说走就走的结伴登山。
我至今仍然怀念附中寄宿生活。那可是每天清晨都被白鹡鸰的清脆啼鸣唤醒的童话生活啊。附中的鸟一点也不怕人,所以校园道路上每天都在上演人与飞鸟共行的独特奇观。每到春天,新出生的雏鸟在附中的操场上叽叽喳喳地学习啼鸣和飞行,羽毛纤细,翅膀轻盈,小嘴红润,眼神单纯。而彼时玻璃晴朗,橘子辉煌。别去惊扰,他们会很乐意与你共处于附中的辽阔天地间。
更别说附中的苏式独特建筑风格,红砖绿草,相互映衬,甚至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以及新装修的教学楼电梯,操场下方的地下健身房和游泳池……
这是附中的颜值。而要论附中才华,试看其中诗意栖居的一众师生。
当我初入附中,有保送清华的学长来向我们分享经验,他有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奋斗在我眼中是一个非常美丽的过程。两年竞赛时光,让我形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清晨前往竞赛组教室自习,等待日出,眺望骄阳。”而附中的学风大抵如是。
高一一年,我很荣幸地被分在五班。这是一个何等藏龙卧虎的存在?这里混杂了数竞、化竞、物竞、生竞一众巨佬,而这意味着作业遇到难题,基本不用找老师,同学都是内部解决。最难得的是同学们在才华横溢的同时非常有温度。还记得有一次我向同学陈瑞问题,他在解答后的半小时又想到了新的解法,于是马不停蹄地又来向我分享,真是把我感动了很久。当时附中在尝试信息化教学,我们班成了第一批使用者。不得不说平板教学的氛围十分独特,在线抢答,即时投票,挺好玩的。另外老师也都很逗。建国分享他在乡下种西瓜的经验;奉洁在教室做各种化学实验,烟雾与彩色光齐飞;铁柱带来了他的各种物理教学用“玩具”;波波酷爱分享打鸡血视频,保持更新自己的摩登数学教学方式……
此乃附中理实班之概况也。然则附中文理皆长,优秀学子,皆会于此,各班之情,得无异乎?
走进我们1826班,我想你一定会爱上它的氛围。那是推开教室门时见到桌椅摆放整齐清爽的心旷神怡,是环顾四周时见到才子佳人云集的心驰神往,是翻开班级作业册见到清一色工整雅丽字体的心荡神迷,是与诸文艺青年交换诗情画意、与诸有志青年交换鸿鹄之志的心照神交。那是一种让你迫不及待想要更博大、更高远、更深沉的神奇力量。文科老师各有特色,有健谈如度哥,政治与党史串讲,博闻强识;有干练如芩姐,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历史学习中的弱项;有幽默如国彬,把史实讲得活灵活现;有平易如雨琳,实时更新自家的种菜进度和带娃进度,用生活化的语境补充地理知识;有优雅如茜茜,在诗文与时事新闻中带我们探索诗和远方;也有勤劳如春梅,不是在上课就是在改作业,不是在改作业就是在前往改作业的路上……
2021社团节游园会
就全校而言,附中的社团文化也是值得一提。比较活跃的社团如模拟联合国、动漫社、电影社、辩论社、烹饪社、街舞社、吉他社、汉文化社、军政社……总计一百多个社团(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全程由学生自行运营,宗旨就是将附中学子培育成全面发展、不仅成绩优秀的人才。每到社团节,无论是枪击游戏、街舞、演唱会还是女装大佬、lo娘、cosplay,多元并包的文化氛围总是值得一看,且令我难以忘怀的。
才华之外,更谈人品。
南方有佳校,遗世而独立。在当下尚能够保持为人师表的守纪、本分与诚实,尤显出附中的雅量与格局。
此外,无论是宏观上学校对扶贫事业的支持、对慢天使的关怀,还是微观上师生间无处不在的针对时事的深入探讨,如就鲍毓明案探讨正义,就货拉拉跳车事件探讨沟通问题,都塑造着每个附中人的价值观,彰显着附中老师教书育人的情怀和使命感。
在这样的附中成长,终于我得偿所愿,甚至超出预期,考出了让全家人惊喜的好成绩。这是附中对我的潜移默化,也是附中发展行稳致远在我身上的一个缩影。
现在,我对六年前自己的微笑报以微笑。
就读附中,是我的选择,也是我的幸运。爱上附中的第六年,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供 稿:1826班
指导老师:李 度 杨 茜 黄雅芩
编 审:苏晓玲
终 审:陈迪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