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君初相识,
犹如故人归。”
H
N
S
D
F
Z
我与附中相逢,似是一场意外,又似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作为市外生的我,最初对于附中的了解只止于“长沙四大名校”——提起来自是有一番憧憬,但又止步于朦胧的想象。后来幸运地通过考试进入附中,也总感觉似乎并不真实。
但她就在那里,用她的红墙黛瓦、镕园水波,用她攀登碑在阳光下折射的熠熠光辉,用她校园里的鸟语花香、欢声笑语,用她最热情的问候与拥抱告诉我:这里,将成为你未来三年恣意生长的舞台。
我在附中三年的种种经历,现在想来,似乎也就是一场场“意外“。
还没做好升入高中的准备就稀里糊涂地参加了早培班,本来偏爱文科却阴差阳错进入了竞赛组,身在理科实验班却频频生出难以坚持下去的念头……我与附中初识那一年相处得并不愉快,甚至可以说更多的是与泪水相伴。我无数次在惟一楼空荡荡的教室里边流泪边写题,在科学楼的竞赛教室里为自己的未来设想出无数种糟糕的可能,在广益楼的落日余晖中清点一天的收获。高一的我没有领略太多附中在学业之外的风采,对附中总存着一分敬畏,些许悔意,而少去几分亲切。不过很幸运,在这段煎熬的日子里,我遇见了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同伴,他们的一路支持陪伴,成了我这段日子里最珍贵的宝藏。
顶着无数同学“你为什么不选化学“的疑问,我最终还是选择了地理,从1903来到了1915班。现如今回望,总感觉这也是一场意外,却又不能不说是一种命中注定。在1915班的两年,我真正与附中相知也相守。
半推半就之下,我担任了团支书一职。在3班恣肆的环境下生活惯了,不由得对15班系统化的管理有一丝反感。细分落实的职权,既给我肩上添了几分压力,却也把我从高一闭塞的小环境里拉出,让我真正看见附中的全貌。
高二高三两年,是我与多姿多彩的附中碰撞的两年。正是这两年,让我真正爱上附中。
我领略过她艺术节上的凛然正气与磅礴气势,诗词大会中的温婉可人与似水柔情,“物理学家挑战赛”上的求实创新与严密周正……她既像《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美人,又有着历尽千帆举重若轻的少年气,也有着“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般的气势,更怀着一分厚重的情怀与担当。我想,我无法用几个词语概括她的全貌,我只知道,与附中,“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我常常难以平衡各种活动工作与学习时间的关系,因此成了办公室的“常客”。在每一次交代完班级工作后,班主任张天平老师总要把我留下,再嘱托我两句“干部工作真正做得好,是不会耽误学习的” ,“要锻炼成脑子里好像有一个按钮,搞学习时切换到搞学习的模式,做干部工作时切换到做干部工作的模式,二者高效而互不干扰”。起初我学习时的心态并不好,常常因为一些小的波动而造成心态上大的起伏。每逢这个时候,总免不了被请进办公室促膝长谈一番。从“多看自己,少看别人”到“对胜负得失看淡,保持云淡风轻的气势”,三年过去,数学课的内容大概不会记得多少,但张老师的每一句教诲却是刻在心间的。若要问起来,班主任对我高中影响最大的是哪一方面?那绝不会只停留在学习方面。
还有总是耐心倾听我疑问与烦恼的“海燕妈妈”,有带着我从“地理白痴”一步步走上光荣榜的杨夏老师,在每一次我被物理浇灭学习热情,百般思考却不得出路时,敏锐捕捉到我状态异常的蒋碧荣老师……
我爱上附中,也正是因为有这些可亲可敬的人们。他们塑造了附中的灵魂。
我不善表达情感,更不知如何细细描绘我对附中的深厚情感。不如就以拙劣的文笔为她写一封情书,从我们意外的相遇开始,描述她的貌、她的质,也深入赞叹她的灵魂,最终,以我对她的不舍完篇。没有动人的情话,也没有华美的辞藻,有的不过是我对她的热爱。
以后的漫漫人生路,我会带着这份爱前行。
没有动人的情话,
也没有华美的辞藻,
有的不过是我对她的热爱。
以后的漫漫人生路,
我会带着这份爱前行。
-END-
2022-07-03
2021-08-02
2021-07-29
2021-07-05
2021-07-02
2021-06-29
2021-06-28
2022-07-04
2022-07-05
2022-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