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问题,与答案
不迷于心,不役于物
我们似乎每天都在享受科技带来的红利。
互联网的普及,让我们体会到“掌”控天下、联通万物的快乐。“碣石潇湘无限路”,距离从来都不是问题,手机预订一张机票,即可朝发夕至;“异域亲朋皆万里”,国界已然不是困扰,微信连接一通视频,就能笑语言欢。
人工智能的应用,让我们体验到一呼即应、万事可为的畅快:开车需要导航,叫一声Siri,道路就在前方;毕业需要论文,求助ChatGPT,答案自动生成。
原本在生活中困扰我们的许多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应用,都很快找到了答案。似乎,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深入发展,它们一定还会为我们解决更多当下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的问题会越来越少。
但是,事实真是如此吗?未必。
互联网能给我们带来远方的资讯,却也可能造成“近处的消失”。偶像在face book的任何一点新动向你都如数家珍,却不知道父母身体的新动向;欧洲杯赛程的每一个时间节点你都烂熟于心,却不记得与爱人的结婚纪念日;粉丝在直播平台的任何一条新反馈你都密切关注,却没有在意老师给孩子的最新评价……不知不觉间,我们和远方的虚拟世界搭起了一座桥,却忽略了身边的现实世界中,我们应该完成的事、应该关注的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这一问题正在给越来越多的家庭带来困扰,由此滋生出孩子的教育、夫妻的情感、老人的陪伴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需要得到我们的正视。
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生活的便捷,却也可能造成“能力的退化”。家庭智能机器人带来贴心服务的同时,也退化了我们的生活自理能力;高精导航系统带来出行便捷的同时,也退化了我们的方向辨识与生存能力;文字自动编辑软件解决了写作难题的同时,也退化了我们的语言表达和文字创作能力……便捷是显性的,而能力退化是隐性的,所以很容易被人们忽略甚至无视。但从本质上来说,人工智能只是外物,自身能力才是根本,因为依赖外物而导致自身能力的退化,这究竟是一种进步还是退步?
就像硬币有正反两面,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科技在帮人类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必然会衍生出新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因外物带来的红利而沉迷,不能被外物带来的便捷而奴役。远方的资讯固然值得关注,但永远都不要忘记眼前人、身边事——远方山河可念远,近处灯火更可亲。一旦失去生活与生存、表达与创作等基本能力,我们必将在自己创造的这个纷繁世界中迷失。
愿你不迷于心,不役于物,愿你透过纷繁看清问题的本质,愿你拨开迷雾找到正确的答案!
互联网的备用楼梯在哪?
互联网、人工智能对于今天的城市居民来说,岂止是有问必答的“老师”,而是如同水电煤一样的基础设施。
还记得三年前郑州特大暴雨后的城市状态吗?一周之内,郑州大部分地区陷入停水、停电、断网的荒岛中。困在路上的行人又冷又饿,想买食物却买不到,并非因为超市、小卖店都被水淹没,而是因为没有网络,无法交易。自从有了微信和支付宝,现金已经从城市中消失了。有的人尝试拿随身携带的物品来“物物交易”。平时半小时的回家路一下变得无比艰难。公交地铁停运,网约车没网没法运营,的士没有现金也乘坐不了,共享单车也要刷码才能开启……一位路人在风餐露宿20个小时后,终于等到好心的司机愿意免费载她回家。但是,她不知道回家的路该怎么走,离开网络地图的导航,她没有了方向。其实,附近就有政府设置的救助站,可是,政府信息大多通过网络和电视传播,没电没网的市民就隔离在城市的“荒岛”中。“荒岛”到处都有人举起手机在空中摇信号,像极了2013年荷赛年度大奖《信号》中,非洲移民在海岸举起手机接受来自索马里的信号来联系海外亲人的画面。
郑州水灾水淋淋地向我们展示了过度依赖互联网的问题。中国一直是一个水灾频繁的地区,我自己也经历过湖南98年特大洪涝灾害,但是,个人感觉都不曾像郑州这次那么恐慌和茫然。一方面是因为这座中原城市没有应对一天500多毫米的降水量的经验;一方面,更是因为,没有电和互联网,政府、公司和居民大都已经失去了工作和生活能力。没有水电的日子,我们都经验过,但长时间大范围断网,郑州水灾是第一次。它以悲惨的状态让我们明白,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已经像水电煤一样融进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它是城市秩序的塑造者,交易流程的定义者,甚至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交往、互助也建立在互联网产品的机制上。一句话,我们现在是生活在互联网文明的绿洲上。一旦断网,就如抛荒漠。
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哪?我们应该有一个备用方案。自从有了电梯,城市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居民就可以借此“平步青云”,“上天揽月”。但是,所有的高楼大厦无论楼层多高,电梯质量多好,都预留了人工楼梯备用,以防断电、火灾等事故发生时,我们还有退路。然而,互联网、人工智能这座巨大高楼的备用楼梯在哪?所有的AI助手都回复这个问题有点抽象,然后用建议用各种备用搜索、备用浏览器、备份数据和文件来替代。但是AI和00后一样无法想象,如果断了一切信号和网络,又该怎么办?
文明技术的每一次革新,都伴随着无法预测的后患,有时候,向后看也是一种理性,一种进步。想想2000年之前我们是怎么生活的,想想每次帮我们度过灾难的的是什么,也许互联网的备用楼梯也就有了答案。
“问题”引领人工智能发展
曾经,我们和远方的亲人、爱人苦于“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曾经,我们“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天下事”,对远方的资讯一无所知;曾经,我们在难题中绞尽脑汁,也无从知晓究竟……然而在人工智能面前,他们都得以轻松解决:一个电话、一个视频足以化解相思;一座桥梁,便可天堑变通途;一根网线,就让我们一览天下。但毋庸置疑的是,随之又会产生很多新问题。因此,我们时刻保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方能借人工智能的“东风”,“扶摇直上九万里”。
“问题”始终是引导社会进步的指南针。人类文明的进步,就是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当人类面临基本的衣食等生存问题,于是就有了钻木取火,用兽皮缝制衣服等惊人的发现。当人类面临现实生产力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时,于是就有了第一次、二次革命,创造了机器化大生产代替人工的生产模式,实现了生产力“质”的跨越……这些进步都是由一个个“问题”激发出人的主观能动性而获得的,“问题”就像黑暗大海里的灯塔般,指引着人类前进的方向。
一个没有问题的时代,必将死气沉沉,失去前进的动力——问题永远在路上。人工智能是指科学技术渗透和改变人们生活的新发明与创造。诚然,人工智能的确化解了许多“问题”,但请您一定相信,人工智能如一把双刃剑,在解决一些问题的同时,必定带来了许多新的棘手问题:在人工智能的影响下,网络信息如泥沙俱下,真伪难辨;面对网络世界的新奇与刺激,越来越多的孩子沉浸在虚拟世界中无法自拔;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智能化时代,“网红”却新晋成了青年的第一梦想;更有甚者,有人俨然把网络成为一个发泄私人情绪的阵地,终酿成了类似于“武汉妈妈”不堪网络暴力而跳楼的惨剧……
对此,我们要彻底将人工智能拒之门外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面对人工智能,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要大胆去拥抱和接受它给我们带来的红利,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有与“问题”同行的心理认知。有了这种心理认知,我们便能在那“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网络世界里,冷静对“远方”的渴望,转身去发现身边的点滴温暖与感动:我们会被母亲那声温柔的叮咛融化心中的焦灼,会被陌生人的一个不经意的微笑舒展紧锁的眉头……“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只有正确看待“问题”,与“问题”同行,让人工智能扬长避短,更好地为人类所用。
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具备化解新“问题”的能力。作为成长在科技迅猛发展时代的我们,要有解决问题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那就是要不仅不做虚假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而要做一个遏止谣言的“智者”;不仅不做网络暴力的施暴者,还要主动勇敢地对网络暴力说“不”,成为营造网络空间风清气正的“引导者”和“捍卫者”。
人类文明因科技的进步得以延续和发展。智能化时代,面对问题,毋需回避,不用惧怕,而应主动出击,出奇制胜。惟其如此,人类才能真正成为人工智能永远的“主人”!
莫道水穷尽,更在春山外
当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浪潮汹涌而来,似乎一切问题都能在这股科技洪流中迎刃而解,人类文明的沧浪之舟已抵水穷之处。然而,细思之下,我们遇到的问题真的会因此而减少吗?又或者,它们只是换了另一种存在形式,悄然滋长?
无可否认,科技的进步确实为我们解答了许多难题。古人登高而呼,声音方能远播;而如今我们只需轻点鼠标,海量信息便扑面而来。医学疑难,可以通过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减少误诊之虞;学术疑问,搜索引擎即刻给出答案,无需再翻山越岭、访师求学。曾经困扰我们的问题一个又一个在我们面前消解,消弭于无形之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无疑是我们当代最锋利的“器”。然而,正如老子所言:“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科技的便捷背后,新的问题也如影随形。信息爆炸的时代,真伪难辨,选择困难,我们如何在信息的灰色大海中寻找到真正有价值的珍珠?当我们的思考被搜索引擎所替代,是否也会逐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如同“邯郸学步”,最终忘却了自己的本真?这绝不是杞人忧天。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在信息过载的时代里迷失,从天南到海北、从苍穹至菌群,我们看过了太多的喜乐悲欢,却唯独忘却了内心的本真;当我们机械性地点击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鼠标键盘点开一条又一条的已知信息时,我们身为人最引以为傲的理性思考又将飘往何处,或是亦如晨雾一般风过则散?
互联网让我们获取信息如探囊取物,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焦虑”。不知不觉,“人工智能”已然成为权威、先进的代名词,殊不知即使强如ChatGPT4这样的大语言模型仍然时常错漏百出。当信息紧扣的尼龙绳与人类温存的经验树相斥,我们到底该何去何从?昔以难解之题已消,今乃变其形存焉;昔以难解之题已消,今乃易其貌有焉;昔以难解之题已消,今乃转其性在焉:亦不可谓其已绝乎?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信息产业革命是人类几百年才有的一次机遇”,此言诚然,但却不仅仅止于此。信息时代的人类得益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工具性,却也在不经意间弱化一些更重要的能力。究其所在,那些问题并没有离我们而去,而是在时代的浪潮中转变了存在的方式,而唯有恪守那颗独属于人类高贵的理性之心,从容面对信息过载的时代洪流,我们才能保有赓续文明薪火的坚实动力。
莫问水穷处,更在春山外;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便过万重山。
万物互联,“问”无止境
柏拉图以洞穴为喻,向人们描述了真理的发现过程。我们眼前所见之景并非真理的全部,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还有一个更为开阔的世界等待着我们去发现。时至今日,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绚烂的图景,解答了我们不少的疑惑,然而,我们应当谨记柏拉图的教诲,不满足于当下问题的解答,永葆对洞穴之外风景的好奇与探索之心。
互联网与人工智能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如牛顿一样,站上巨人的肩膀。有事问度娘,无聊刷短剧,要文案找chatgpt,认路靠导航……它让越来越多的问题很快得到解答。然而,倘若我们因此失去了好奇之心,不再追求新知,那我们就会失去人之为人的主体性与独特性。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出现不会也不应当让我们的问题变少,它应当助力我们在解决现有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走出一个又一个洞穴。
“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看上去是一句疑问,实则是一份警醒,它提醒我们:在知识的获取更为便捷的时代,人类还能否保持科学之精神、独立之人格,拥有思考与发问的能力?“真理最大的敌人不是谎言,而是深信不疑。”尼采此语看似矛盾,实则一针见血地指向了问题的根源,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便捷,也就更容易依赖和信任这种便捷之感,从而失去批判与质疑的能力,缺乏探索真知的耐心。
事实上,拥有知识并不等于拥有了智慧。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提供给我们的知识,如洞穴内墙壁上的幻影,会让我们误以为现有知识即为真理,从而成为我们走向新世界的阻力。一如地心说之于哥白尼,天主教义之于塞尔维特,西方经典论断之于袁隆平……科学发展需要冲破壁垒,向未知进发,而关乎人类心灵冲突的复杂问题更没有所谓“正确”的答案。互联网无法为悉达多指明彻悟的正途,人工智能无法解答史铁生关于“我为什么而活”的疑问,人类文明的求真求善与求美之路绵延不绝,它必须依靠人类自身的追问与探索来解答。
费曼在《科学的不确定性》一书中写到:“我相信,要解决任何过去一直悬而未决的难题,你必须让通向未知领域的大门敞开。”万物互联的时代,我们更不能因一些看似确切的答案,而关闭通向未知领域的大门。我们认可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提供的便捷,也要正视它可能带来的风险,它应当成为我们通向未知领域的助手而非障碍。
万物互联,“问”无止境。科技发展的核心在于人,我们唯有永葆好奇的初心,不断追问,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方能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助力之下发现洞穴外更美的风景。
END
来 源:语文教研组
编 辑:文 婷
一 审:谢兰萍
二 审:吴 卿
三 审:廖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