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显特色
讲题比赛促素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一指引下,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积极响应“双减”政策,全力做好“科学教育+”工作,于2024年10月22-25日进行对外开放周活动,聚焦学生科学思维培养,加强科学教育与其他各学科课程的融合,充分发挥全国科学教育实验校的引领作用,坚定不移地推进研究型中学建设。
长沙市基础教育高中生物学科教研基地湖南师大附中生物教研组在此次对外开放周活动中也承担了重要角色,一是向省内外老师展示生物学科校本选修拓展系列课程的育人成效;二是通过举办讲题比赛来推动高考真题的学习研究。
一、校本选修拓展系列
课程研讨及展示
探“破界跨界”之趣
寻“融通育人”之道
10月22日下午,一场聚焦校本选修拓展系列课程研讨活动在湖南师大附中惟一大讲堂圆满落幕。此次活动作为2024-2025学年度教学开放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探‘破界跨界’之趣,寻‘融通育人’之道”为主题,吸引了省内外200余名教师的积极参与。其中,生物教研组陈佳健老师展示了《双线•双师•双向——“高中生性教育”跨学科融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这一优秀案例,生动展现了跨学科融合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为其他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和思路。
陈佳健老师及其团队所开发的“高中生性教育”跨学科融合课程是生物教研组组长杨群英老师主持的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四·五”重点资助课题《新时代中学生健康生活素养提升校本项目设计和实践研究》子项目之一,对生物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学习内容进行整合、重组和开发,以“全面性教育”作为课程理念构建了结构化的课程体系,期望能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性价值观,从而客观地面对成长过程中的有关经历与话题。
黄月初校长为精品校本课程授课团队教师代表颁发了荣誉证书,生物组牵头开发的两项校本课程均荣获2023-2024学年度精品校本选修课程,具体如下:
生物组校本选修拓展系列课程展示
在校本选修课程展示环节,学校共有二十三门涵盖跨学科融合、学科素养、艺术特长、社团活动、心理课程等各门类的校本课程对外开放展示。这些课程充分展示了学校教育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让与会教师深刻感受到了学校校本选修课程的丰富性和创新性。其中,长沙市基础教育高中生物学科教研基地湖南师大附中生物教研组在此次对外开放周活动中向来自省内外的老师展示了“全面性教育”、“健康生活之疾病与稳态”以及“生物思维训练”等校本选修拓展课程,具体安排如下:
2.1 全面性教育
——性的生命周期
本次课的主题是性的生命周期,以人的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对于性的认识和理解作为本主题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生物组周娈老师和心理组陈贵劲老师结合自己的专业,在前期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对于不同阶段的性的认识的基础上,将性的生命周期分为:萌芽期、困惑期、探索期、稳定期和衰退期,并在每个时期有所侧重的从生理和心理角度进行解读。本次课主要聚焦于青春期的困惑和成年后性价值观的探索。在课程设置上首先创设三个青春期困惑的案例,采用小组汇报的形式进行观点交流和碰撞,实现科学生理知识的普及以及正确价值观的输出。接着通过情境互动游戏,认识到在亲密关系探索的过程如何有效避免陷入不健康的关系并且思考对于亲密关系的正确态度。
本次课将生理知识和心理知识进行恰当的融合贯通,旨在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全面的性教育知识,学会以科学的态度看待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生活奠定基础。
2.2 健康生活之疾病与稳态
——体检报告单解读与展示
本次课的主题是健康生活之疾病与稳态——体检报告单解读与展示,课堂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生活中常规体检报告单中涉及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健康指标,如:血糖、肝功能、血压血脂、防癌筛查等作为基本框架,课前学生分组搜集相关主题的内容,课堂上进行分组展示。生物组陈小龙老师和田静乐老师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每个小组主题展示的相关指标进行进一步解读和补充,引导同学们关注日常生活中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第二阶段以BMI指数为切入点,在课堂上让同学们现场计算自己的BMI,并对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进行分析,让同学们了解BMI指数偏高或偏低的影响,同时结合当下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各种原因导致的过度减肥、厌食症等现象,引导同学们关注自身健康,保持良好心态,同时能够根据所学知识,有意识的倡导他人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做到健康生活。
本次课将生物学知识和日常生活进行恰当的融合贯通,旨在为学生提供科学、全面的健康生活知识,学会以科学的态度看待相关现象,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生活奠定基础。
2.3 生物思维训练
——DNA简史
本次课的主题是DNA简史,课堂内容整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2.DNA的复制方式;3.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生物组的吴宇翔老师将人教版教材中DNA相关的三节内容,以科学史的形式有机串联,以讲解演示、小组讨论、模型展示、视频资料等多种方式开展授课,结合物理、化学学科相关原理讲解,训练学生生物学科学思维。课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将平时课堂中没法深入了解的原理知识挖掘出来讨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次课将生物学知识和物理化学知识进行结合,提取课堂内外能够训练学生生物学科学思维的活动,旨在为学生提供提升逻辑思维、归纳概括、演绎推理能力的课堂,学会以科学的角度观察思考相关现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这些校本选修课程承载了教师们的辛勤付出与智慧结晶,生动展现了湖南师大附中校本选修拓展课程在生物学育人方面的独特价值和非凡魅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而丰富的平台。生物教研组深度参与校本课程以及融合课程的多维探索,联合多个学科和部门开创性的进行了多项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积累了一定的课程案例,为其他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示范,有力推动了高中生物学学科教育的发展。
二、讲题比赛
作为长沙市基础教育高中生物学科教研基地,生物教研组一直走在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和新高考研究的前列,特别是在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三导四学”授课模式的构建,以及对中考、高考试题的研究中有较多实践。在真题研究方面,从2022年至今已经经历了教研组内真题分析、微讲座,集团内说题比赛两轮迭代,参与研究的青年教师们成长迅速,整个教研组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今年教研组进一步创新了真题研究形式,在10月24日下午举行了讲题比赛,以此方式推动对高考真题的多角度探究。
湖南师大附中教学副校长、考试研究中心主任苏建祥,湖南师大附中课程与教学处副主任、考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淼君,湖南师大附中科创处副主任黄俊,长沙市杨群英中学生物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长沙市基础教育高中生物学科教研基地负责人、湖南师大附中生物教研组组长杨群英出席本次活动。
左一:湖南师大附中科创处副主任、生物竞赛教练黄俊
评委(从右至左):周娈、杨群英、李尚斌、贺淑兰、冯建国
来自省内外不同学校的老师们通过现场或线上直播观摩比赛。
活动由学校纪检监察室副主任、高三生物骨干教师向阳主持。
同台竞技展风采
初中备课组及高一、高二、高三备课组各推选2名选手参加,按照赛前抽签顺序分别选择一道真题从讲审题、讲思路、讲归纳和讲变式4个维度展开讲题,具体信息如表所示:
以文转图构模型,借图推理解疑惑
主讲人:陈宇星
2023年山东高考卷第22题以“糖尿病患者由于大脑海马区神经元中蛋白Tau过度磷酸化,导致记忆减退”的实验为情境,考查了血糖来源、作用过程、内环境渗透压等基础知识和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实验探究等关键能力。陈宇星老师以该题为例,讲述了如何以图转文构建模型。总结了构建模型的三个步骤:依次是找关键词、构建关联、完善模型,并展示了利用题干信息构建的多种模型。构建模型使长文字信息更直观、更清晰地呈现出来。在答题过程中,更快、更准确的检索信息,明确相互关系,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析模型、探原理、明规律
主讲人:胡美秀
2023年长沙市中考题第31题以制作血液循环演示模型为素材,考查了模型制作类跨学科实践活动中“设计并制作模型,直观地表征相应的结构与功能,提升探究实践能力”。要解决此题要对血液循环的知识非常熟悉,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从审题到解题信息的转化,回顾旧知对模型进行重新构建,层层递进,分析得出模型中所模拟的各结构。有审题方法到做题技巧的总结,有试题的来源与试题的考查方向的归纳。从知识层面和模型改进层面对试题进行变式与改编,梳理历年中考此类题型出现的频率及得分率,总结出学生失分原因。新课程内容明确提出了模型制作类的跨学科实践活动,这也指导老师在教学中能聚焦教材中的模型,拓展课后模型及落实综合实践项目。在综合实践项目中通过设计量表来进行反馈与评价,这一环节对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很重要。
结合实验情境,凸显探究思维
主讲人:彭宇
2023年广东高考卷第19题以神经肌肉接头功能异常导致重症肌无力的科学探究和实验为学科情境,考查考生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实验探究能力的实践,即考生运用假说演绎法,分析已有重症肌无力抗体检测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形成猜想并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或制定方案进行实验或完成方案、得出结论的过程。同时通过变式进一步运用假说演绎法分析科学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试题探析
主讲人:彭越
2022年长沙市中考题第30题以探究保鲜剂对水果的保鲜效果的科学实验为情境,主要考查了学生对照实验相关的必备知识,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问“设计表格,记录实验数据”学生失分较多,说明很多学生缺乏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经验与能力。近年来的中考题都对此项能力有所考查,梳理此类题的解题思路:明确探究问题→确定科学方法→设计具体方案→梳理语言表达。要提升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应更注重教材栏目活动的开展,聚焦重要概念的同时培养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在作业和试题中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培养获取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用生物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遗传三大定律的“苦”与“乐”
主讲人:赵彩凤
山东卷的遗传大题重点考查了经典遗传学的三大定律,通过统计F2代的表型及比例去确定多对等位基因的位置关系。本题的最大难点就是如何审题抓住关键信息和对电泳图谱的分析。赵彩凤通过目的—方法—结果的推理模型来对题干信息进行梳理和整合,分解—定隐—组合的分解组合法来推断基因是自由组合还是连锁的关系,从而实现快速的解决此类遗传题,并且将审题和解题的模型迁移应用于解决2024年河北遗传大题。最后,总结了试题的启示,要注重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特别是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追根溯源,析因寻理
主讲人:刘珂
2024年山东高考卷第21题以小麦开花至籽粒成熟为情境,主要考查了学生光合作用的过程、细胞分裂素的作用等必备知识,科学思维中的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以及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关键能力,综合性较强,能够实现高考评价体系的“服务选才”的考查目标。第一问第二空、第二问、第三问都是原因解释类的题目,学生普遍失分较多,主要原因是找不准答题方向或逻辑混乱。因此,提出“原因解释类”题目的答题思路,第一,在题干中找出起因和结果;第二,寻找中间纽带;第三,建立“起因—纽带—结果”的逻辑链,注意环环相扣,以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回答长难句表达题。
基于“鱼、渔、欲”视角的高考题讲解
主讲人:刘忠诚
2022年河北高考卷第20题以李振声院士培育蓝粒不育小麦的过程为情境,考查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变异、概率计算等基础知识;引入蓝色色素基因E,进一步考查E基因和雄性不育基因T的位置关系,从而明确了在生产实践中培育E和T连锁的蓝粒不育株的目的是:用蓝色性状直接筛选出不育植株。
刘忠诚以该题为载体,以学生疑惑为导向,以近几年高考试题为素材,不仅帮助学生构建审题模型,还将类题进行迁移应用,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抽象的事物具象化。最后还针对雄性不育的相关考点做了归纳总结,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激发学习热情。
整合信息清思路,转换形式理逻辑
主讲人:吴宇翔
2024年湖南高考卷第18题以人类色觉红绿蓝色盲为情境,主要考查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在染色体上、电泳原理等必备知识。第一小题考查了根据表型写基因型,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的简单应用和基因的连锁现象。第二小题为信息推理类题型,这类题可以按照获取信息、提炼信息、运用信息的模型解答。在分析了题干中的文字、表格、示意图后找出规律即可得出答案。其中需要注意将表格信息正确使用,结合题目给的信息进行精确答题。通过答卷发现学生存在审题不仔细、概念不清晰、答案不精确、逻辑不严密等问题。对教师如何备课、教学都有一定的启示。
总结点评促成长
陈淼君主任对本次的活动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选手们在贯彻学校讲题比赛要求的基础上有创新,老师们深入研究学情,有效实现以考促教。他还指出生物教研组从备课模式到上课模式,在我们学校一直都是榜样,希望老师们依托考试中心推出的系列活动切实提升高考研究能力,将考试研究成果落实到教学的过程中,争取在学校的考试研究方面也能够起到引领作用。
教研组副组长周娈老师作为评委代表从试题研究的价值出发,简要回顾了生物教研组在试题研究方面的有效实践和探索,充分肯定了8位选手的精彩表现。她认为老师们的讲题以分栏形式同时呈现试题和讲解过程,清晰明了。选题内容涉及代谢、遗传、生理三大板块,试题类型有图文转换、原因解释、实验分析等,涵盖的内容全面,且是中考、高考中需要进行重点研究和分析的问题。老师们的讲题体现了三大亮点:一是以学定教突破重点,剖析错误原因;二是深入挖掘清晰呈现,构建答题模型;三是方法提炼触类旁通,提升学科素养。
✦
•
✦
以讲促教、以赛促研、以研求效,本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比赛、一场教研交流分享,也是青年教师拔节成长的过程。老师们将继续深入对中考、高考试题的研究,从而更准确把握中考、高考命题的趋势与方向,正确指导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文稿:刘 珂 陈 晓 陈佳健 周 娈 陈小龙
吴宇翔 陈宇星 胡美秀 彭 宇 彭 越
赵彩凤 刘忠诚
摄影:李 慧 张虓峰 田静乐 刘 珂
编辑:刘 珂
初审:杨群英 周 娈
二审:陈淼君 朱修龙 黄 俊
三审:苏建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