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举行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学典礼暨开学第一课。学校党委书记谢永红,校长黄月初,纪检书记李春莲,副校长苏建祥、廖强、李智敏,挂职副校长瞿志刚出席开学典礼。
街舞社表演的《swag》拉开典礼序幕。动感的节奏、充满活力的舞步瞬间点燃了现场的气氛,展现了附中学子的青春风采与蓬勃朝气。
副校长廖强作题为《每一种生活都应该被认真对待》的新学期致辞。他鼓励学生们在新学期中认真对待每一天,珍惜时光,勇敢追求梦想。
学生代表寻千芷发言。她表示,作为附中的一员,肩负着时代的责任与使命,将勇敢追梦,不负青春,不负韶华。
日月其适,时盛岁新。建校一百二十年以来,附中一代代的老师们辛勤耕耘、无私奉献,为培育祖国的栋梁之材竭尽所能;而一代代学长学姐也用坚持不懈地奋斗与拼搏,铸就了附中的辉煌成就,在各行各业里书写着附中力量。作为新一代的附中学子,我们更应肩负起这份责任与使命,将这份担当传承下去。
作为一名学生,“生如夏花,灼灼其华”的努力进取与奋斗拼搏,便是我们的担当。在这个知识信息如繁星璀璨的时代,青年唯有勤勉努力,不断汲取知识的养分,方能充实自我,拥有在时代浪潮中搏击的力量,为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一名数学竞赛生,我从我的竞赛教练刘伟才老师身上,感受到了对知识的严谨追求,对数学这门学科的执着与热爱。日复一日的竞赛培训,不仅是对梦想与热忱的追求,更是为了将来能够担当起祖国科技发展的重任。“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在常规学习中,那无数次的挑灯夜战和数不清的笔记与试卷,都是我们努力拼搏的见证;而百廿附中,一张张喜报、庄严的攀登杯、高考卓越的成绩,正是无数学子担当的体现,为助推祖国尖端科技进步,文化多元化发展,做出我们的青春贡献!
作为附中人,“少年自有凌云志,不负黄河万古流”的全面发展与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便是我们的担当。今年“外研社杯”全国中学生英语素养大赛中,我很荣幸在英语老师肖添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获得了国家级特等奖、全国百强的好成绩。这次比赛不仅提升了我的英语素养,更让我意识到,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不仅要关注学业,更要具备全球视野与时代责任感。如果不关心国家大事,何谈时代担当?对此之问,附中建校一百二十年来,涌现了一批批在祖国各行各业贡献力量的学长学姐们,他们给我们展示出了最好的答案。就像我们杰出的学长窦强教授,解决了中国“芯片难”的卡脖子的问题;张学东教授,从军工专家到中将,开创了军转民的典范;何继善院士,我国电磁勘探领域的开拓者,让中国地球物理学科走在了世界前列。他们用自己的青春证明了青年一代能够在国际舞台上担当重任,为国家争光,他们用担当为我们诠释了青春最美的模样。
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一百年雄关漫道,九万里风鹏正举”的家国情怀,便是我们的担当。一直以来,附中师生始终坚定地将关怀传递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寒假期间,我有幸参加了“暖冬公益行,附中在行动”的公益活动,由副校长廖强老师带队,走访了张家界、新韶、醴陵等地,深入了解了生活在贫困地区孩子们的生活。当我亲眼目睹那些与我们年龄相仿的同学们,有的父母残疾,靠政府补贴生活;有的住在简陋的石头棚屋里,甚至连门窗都没有时,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肩上的社会责任。身逢盛世,但勿忘在同一片蓝天下,也有身处困顿之人,未来附中的关怀势将遍布所在这片土地,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来自附中的家国情怀,青春担当。
2025年,新的一年,正值附中诞辰120周年之际,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让我们发扬担当精神,努力践行国家赋予我们的青春使命,力争在青春的接续奋斗中书写更加辉煌的明天。让我们成为担当者,成为时代的领跑者,绽放青春的光彩,留下时代的芳华。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教师代表黄雅芩发言。她回顾了附中历史中“公勤仁勇”的育人精神,从觉醒年代的革命担当、抗战时期的坚守与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与推动,到改革开放后的教育创新,展现了附中人以热血、脊梁、智慧和创新书写时代答案的历程。鼓励同学们承继百廿担当,以“公”立心,“勤”筑基,“仁”润德,“勇”破局,成为民族复兴之大器,人类进步之先锋,继续回响在时代脉搏中,祝福师生共创辉煌。
2025年春天,我们将迎来附中120周年华诞。百廿岁月里,家国命运、学校发展与个人成长交织激荡,铸就了一部以“公勤仁勇”为魂的育人史诗。学年初,黄月初校长抛出了“时代之问,附中答案”的命题,鼓励同学们立足当下,书写自己的答案。那么,如何“承百廿担当,做时代新人”?今天,让我们回望附中的征程,从历史的视角去理解这一永恒的命题。
一、觉醒年代,用热血点燃星火
1905年的中国,风雨如晦。革命先驱禹之谟以“公”立心,创办“惟一学堂”。他疾呼“脱离奴籍”,培育学生独立和自治精神;他秉持“教育救国”之理念,将学堂化作觉醒民智的阵地。
位列校史馆校友名目之首的彭遂良、彭昭兄弟,是惟一学堂首批学子。受进步思想熏陶的他们,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率军攻打宜章县城,壮烈牺牲,后被公葬于岳麓山。他们,用热血点燃星火,展现了觉醒时代的新青年无畏的革命精神和担当意识。
二、弦歌不辍,用脊梁撑起山河
抗战时期,山河破碎。当抗日救亡成为时代最强音,附中以“仁”润德,关爱苦难同胞,走在了时代最前列。
1932年,24岁的周迪恒校友作为驱日敢死队员,血染辽宁兴城车站;1936年寒冬,全校师生绝食一日,将节省下来的伙食费与寒衣送往绥远前线;最令人难忘的是1938年后,长沙城屡遭敌机轰炸,学校被迫三迁校址,从望城沱市到常宁柏坊,终至蓝山所城。
当校舍成为残垣、教具化为灰烬,颠沛流离、衣食无着,校长被迫典当家产时,是什么支撑着学校在困境中坚守?曹孟其校长说,“负战时教育之责任,不能不竭力以赴”,这,就是附中答案。
如何负起“战时教育之责任”?师生们一是磨砺意志,强健体魄。校友张履谦院士曾回忆道,“战乱年代,我们在防空洞里念英文,做数学题”;二是开阔眼界,激活思想。严复的《天演论》、卢梭的《民约论》是师生们的手中书,老校友曾回忆,朱镕基总理阅读量相当大,很多书,初中都读过了;三是身体力行,投身救亡。1944年7月,几十位学生报名参军,高唱广益校歌,直接走上了抗日的前线。
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学校成为保存教育火种、凝聚抗战力量的重要阵地;学生用读书声对抗枪炮声,成为有顽强意志力和强烈爱国精神的时代新人,为抗战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贡献。
三、擘画新貌,用智慧建设家国
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附中响应国家号召,“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师生们以“勤”筑基,求知若渴,为各条战线输送了大批人才。何继善院士用科技“把脉地球”,张学东中将着力国防军工提质和转型等,他们,是那个时代的新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扎实的专业能力,见证并推动着国家从落后走向繁荣。
四、复兴征程,用创新成就卓越
改革开放,春雷激荡。附中以“勇”破局,用创新成就卓越:80年代开始整体教改实验,90年代开始理科教育改革实验,新世纪开始成为全国高中课改实验试点校,湖南省现代教育实验学校,2015年以来着力建设研究型高中,同时,还大力承担各类教育帮扶。附中,成为“金牌摇篮”“课改先锋”“素质典范”和“担当楷模”,为“教育强国”奉献了附中答卷。
教育创新为同学们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86届校友、被誉为“物理世界里追梦人”的丁洪院士说:“我在附中度过了难忘的6年”“附中,是一所活泼的学校”“我的人生观、世界观是在附中形成的,学习基础也是在附中打下的”。2008年,他辞去美国终身教授职务,毅然回国。10多年来,他将家国情怀融入科技强国的逐梦之旅,以科学家特有的韧劲、勇气和激情,致力于建设“大科学装置”,因为,那是催生原始创新和尖端科研成果的“利器”,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国际科研话语权的底气!
同学们,在时代的大潮中,找准定位、如灯塔般为学生指引方向,是一所学校的使命担当;聚焦自我成长、如浪潮般推动学校发展和时代进步,是所有附中学子的使命责任。
而要实现时代使命,需要我们:以“公”立心,以“勤”筑基,以“仁”润德,以“勇”破局,成民族复兴之大器,做人类进步之先锋!
忆往昔,附中人以勇克时艰的身影,铸就了历史的荣光;看未来,附中人那铿锵有力足音,将和着时代脉动,继续回响在泱泱华夏的热土上,回响在每一个附中人的生命里。
祝福老师们,镕园樟韵,教泽绵长;祝福同学们,琢园新韵,华彩叠章。
谢谢大家!
红枫合唱团同学带来歌曲《篇章》,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声,音符跳动间迸发出青春的活力与勃勃生机,象征着附中师生在新学期中将共同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百廿附中,担当楷模,湖南师大附中师生勇担时代责任、谱写绚丽篇章!
仪式由德育与学生发展处副主任蔡毅主持。
开学典礼后,学校还在攀登广场举行了“翰墨暖新春,情满中国年”德育活动。
活动现场,师生们欢聚一堂,共同挥毫泼墨,书写福字,并将这些满载祝福的福字张贴于攀登广场,传递出对新学期的美好期待和无限憧憬。
来 源:德育与学生发展处 团委
编 辑:文 婷
一 审:蔡 毅 谢小超
二 审:吴 卿
三 审:廖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