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者之歌 ——记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王楚松

发布:秋阳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5-13 人气:
    长沙岳麓山下,湘江岸畔,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就坐落在这人杰地灵的绿水青山之间。
    在湖南基础教育界,师大附中无疑称得上是知名度很高的学校。这所学校的前身是由民主革命先驱禹之谟创办于1905年的广益中学,堪称百年老校。从学校创办算起,王楚松是这所学校的第十八任校长。
    新著《中学校长治校方略》,作者就是王楚松。他在这本书的“后记”中留下这样一段话:“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正好也是我从事中学教育工作二十年。回顾这段人生历程,我感到十分幸运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带来了教育的春天,我和附中的师生员工一道,也迎来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大好时机。经过二十年的艰苦奋斗,学校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是附中人抓住机遇、坚持改革、辛勤耕耘所结出的丰硕果实,这当中也融人了自己的一份心血。二十年的校长工作实践,使自己学到了许多的东西,领悟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是我人生中一段珍贵的记忆。”字里行间,流露出创业的艰辛,成功的欣慰。
    (一)“党的事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
    王楚松1962年大学毕业后,在湖南师院物理系当了几年教师,之后,他被调至湖南城市社教工作队。1971年起,担任师院宣传组组长。提起这段往事,王楚松心里有许多的遗憾:政治运动太多,做了不少无用功,耽误了许多大好时光。但是,经过十多年的风风雨雨的磨炼,他渐渐成熟了。
    王楚松的人生在1978年7月的一天发生了转变。这天,师院领导找他谈话,委派他担任附中的校长,希望在他的努力下,“把附中越办越好”。
    师院附中是省教育厅的直属重点中学。教育厅对办好附中也寄予了厚望。这期间,教育厅一位领导热情地鼓励王楚松说:“在附中大有可为,希望你立志在附中干一辈子,在中学教育事业上做出一番事业来。”
    王楚松平静地点点头,说:“党的事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要干,就一定干好。”这是心声,也是一位忠诚者的人生宣言。
    沧海桑田,风云际会,人生委实不知要经历几多转折!但是,对于王楚松来说,这次转折,不能不说是一次生命之重。
    人生注定要在这里转弯?
    王楚松还清楚地记得,到附中报到的那天,当他伫立在附中的校门前时,看到在一边门柱上赫然挂着一块宋体字的条匾:“湖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当这行字扑入眼帘的一刹那,他竞有些轻微的震颤,似乎看到一双期望之眼,竟觉得这是一部史书的封面和标题,顿时觉得肩上负荷沉沉。也在这一刹那间,似乎明白了自己踏进这道门槛的双脚有多少分量。
    “人生何处不风流!要干,就干出个样子来!”几天的犹豫和迷茫,一时消失了,带着微笑与自信,踏进了这命运中待开垦的原野。他心里暗暗地立下誓言:热爱这片热土吧,让生命之火在这里燃烧!
    誓言无悔。王楚松用他坚定的信念,用他的智慧与汗水,同全校师生员工一道,谱写了师大附中崭新的篇章。
    他在附中的校长岗位上,一干就是20个春秋。在这20年里,他本着献身教育事业和锐意改革、开拓进取的精神,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改革实验,积极探索科学育人的路子,努力寻求重点中学办学的新格局。开创了一个全面发展、欣欣向荣的学校整体局面:办学条件日趋完善,教改实验硕果丰盈,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办学特色逐步形成。
    耕耘成收获,改革写风流。师大附中朝着“争一流,创名牌,出特色,育英才”的办学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耀眼的“头衔”:
    1979年被评为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集体;
    1982年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勤工俭学先进集体;
    1986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1992年省教委首批给全省8所重点中学授牌,附中名列榜首;
    1996年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
    1997年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
    199l一1998年学生在国际中学生数、理、化、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夺得10枚金牌、4枚银牌(至2004年,共夺得金牌18枚,居全国之首)。
    附中被社会誉称为“金牌摇篮”,王楚松被誉称为“金牌校长”。
    (二)时刻记住“校长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
    王楚松总结自己20年校长工作的体会,认为中学校长的主要任务是做好三件事:管好方向(办学思想),抓好中心(教育教学),搞好协调(学校管理)。他把教育思想的领导列在学校领导工作的首位。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就明确提出,校长要有自己的办学思想,重点中学要正确发挥自己的优势。
    或许是十年浩劫给人们留下了急于弥合的伤口,或许是人多底子薄的国情有太多的就业困惑,教育经过70年代后期的恢复整顿,到80年代渐渐出现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而且有越演越烈之势。
    王楚松对此感到忧心忡忡。尽管克服“片追”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努力,但他认为,作为中学校长,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1987年暑假,在省教育工会举办的全省重点中学校长教书育人研讨会上,王楚松慷慨陈词:“如果重点中学的优势仅仅表现为升学率比一般中学高,那就失去了办重点的意义。重点中学要有更高层次的追求。重点中学的优势应当发挥在带头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带头开展教改实验,带头探索科学育人规律上面。”
    会上,他率先发起制定了《湖南省重点中学校长关于当前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克服单纯追求升学率所产生的弊端的八项规约》。
    次年,《湖南日报》围绕贯彻“八项规约”组织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他又带头撰写文章,呼吁社会为克服“片追”创造宽松的环境,勉励同行要为克服“片追”有所作为。
    他在自己的办学实践中,更是身体力行。他一直坚持附中不办复读班、不收复读生、不搞“高三专业队”,不按高考成绩排队评奖,严格按国家计划开课,严格控制编印复习资料,坚持节假日不补课。
    这些看似平常的举措,在当时社会上“一切向钱看”、“一切向分看”的思潮下,王楚松却要承受不小的压力。说实在的,别的学校都在为短期效应加班加点,自己的学校却在“单方面裁军”,学生不放心,家长不放心,老师也放不下这个心,唯恐升学率上不去呀!
    王楚松没有动摇。他的观点很明确,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不是不要升学率,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与提高教学质量并不矛盾,关键看你怎么抓。附中的老师也渐渐认了这个理,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按教育规律办学的自觉性,在改革教育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工夫,使高考做到“水到渠成”。几年下来,附中的升学率不但没有下降,还一直名列全省前茅,还有多名学生夺得全省文科、理科的“状元”。王楚松说,这叫“不为高考,赢得高考”。
    某校一位校长来附中参加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时,由衷地说:“以前我私下里认为,真正能克服‘片追’的做法,一丝不苟地按教育方针办事的学校是没有的,看了师大附中后,我才知道还有如此优秀的学校。”
    其实,在王楚松心里想的还有很多。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长身体、长知识、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树立理想信念的黄金时期,每个建设者都要经过它的培养,一代又一代新人走向社会、走向世界都是从这里起步。他们的素质如何?他们走什么路?中学应当为他们打好基础。
    他认为,如果一个学生毕业后,除了记得在校紧张的学习、频繁的考试之外,其余什么印象都没有留下,那么这所学校的教育是失败的。
    中学生活的记忆里,除了读书、考试,还应该有运动场上的风采,文艺晚会上的笑声,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会的发言,实验室的发现,劳技课的佳作,课外活动的乐趣,图书馆的藏书,师生、同学间的纯真友谊……
    王楚松要办的就是这样的学校。
    (三)自强不息,做教育改革的“领头雁”
  .坚持改革,勇于实验,是王楚松校长之路上最清晰的足印,也是最为人称道的一种精神。
    20世纪80年代,改革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这是一个为开拓者提出挑战、向奋斗者提供机遇的时代。
    面对这个令人振奋的时代,王楚松激情澎湃。是啊,改革!他一下子就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他要站到改革的潮头上去,为教育之春,为附中之春,去击水,去踏浪!
    王楚松在思考:传统的教育模式、陈旧的教育思想已日渐显露出它与时代的距离,弊端在不断出现;未来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学校也只有以高质量、有特色来强大自己的生命力。
    他高瞻远瞩,看准了的就大胆试、大胆闯。一项项改革实验在附中起动。
    80年代初,以写作为序列组织阅读教学的语文学科改革,“吹皱一池春水”。   
紧接着,各种教改实验班应运而生:“初高中连贯整体教育实验班”、“初高中四年制超常发展教育实验班”、“高中理科实验班”
    这些实验班各有特点,但主旨一个,探索“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打好基础,发展个性特长,鼓励学科拔尖”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验教学中总结的“自能作文分项训练法”、数学“引导探索法”、外语“阶段侧重、全面提高”教学法以及“情感教育在班集体建设中的作用”等经验在全校乃至全省推广。汇集这阶段教改实验成果的《教育实验与全面发展》一书,1988年正式出版,1990年获首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评比二等奖,受到吕型伟等专家的称赞。   
    20世纪90年代初,中央提出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指导思想。一个更大的改革计划在王楚松的胸中涨潮。
    他总结自己学校80年代的改革实践,博采他人的先进经验,主持制定了《湖南师大附中整体教育改革实验方案》。提出了一条具有本校特色的整体改革的路子。即:加强德育,改革课程,增加活动,优化环境,开展科研,搞活管理。
    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的改革实验,在附中全面展开。
    ——以德育为根本,坚持行为养成与人格塑造相结合,理论教
育与实践育人相结合,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良好发展。
    ——优化课程体系,坚持必修课与选修课、活动课相结合,知
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开展教育科研,坚持理论学习与教改实践相结合,教学与
教研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
    ——激活内部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教职工双向选择聘任
制、校内结构工资制、年级组集体岗位责任制,调动教职工积极
性,转换机制,提高效益。
    整体教育改革,使附中走上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整体教育改革,实践着附中“更高层次的追求”。这一追求,落实到学生身上,就是王楚松和他的同事们归纳的“四大发展”目标:全员发展,全面发展,特殊发展,和谐发展。
    有人认为,像师大附中这样的“龙头”学校,学生应100%成才。坦率地讲,这种要求说得上有点苛刻。然而王楚松却自觉地以这种要求自律。
    “不允许出现一个不合格的学生”成了附中至高无上的要求。“理由很简单”,王楚松说,  “像我们这样的学校,师资力量也强些,教学设备也好些,生源质量也高些,我们还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合格,一般中学又怎么办?”
    附中是不轻易对班级、学生按考试成绩排队的,但有一个指标大家都很敏感,也“卡”得很严,那就是“合格率”。在王楚松心目中,看一个班的成绩,首先是合格率,然后才是优秀率、升学率。既不能用“割补法”以“优”补“差”,也不能用“障眼法”让“明星”掩盖“暗星”,要让每一颗“星”都能闪光。
    不让一个学生“跛脚”已经成了王楚松办学育人的一条重要原则。
    他本人在中学阶段,就是一个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学生。初中入团,高中入党,担任校学生会主席,是校足球队员,还是九江市人大代表。回顾中学时代,他有太多的感受,其中最深刻的一点,就是一个人必须全面发展。今天,身在中学校长岗位上,这种感受不能不对他的办学产生深刻的影响。
    要使学生全面发展,课程改革是关键。因为课程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保障,不同的课程设置折射出不同的教育思想、不同的学生观。 
    改革和优化课程体系,成为附中整体改革的重头戏。全校干部、教师在“改革必修课、开好选修课、加强劳技课、丰富活动课、开发隐性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建立起了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三大板块的课程体系,把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技术教育融人新课程体系中。
    人都是有“特点”的。谁能将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来,谁就成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杰出人才。成功的教育必然是帮助学生发现“特点”、强化“特点”、发挥“特点”的教育。   
早在1987年,王楚松就把附中的育人目标概括为“全面发展,基础扎实,学有特长,个性优良”。这种“全面发展加特长发展”的提法,反映了师大附中的一种教育理念。
    在当时“片追”风盛行的时候,大部分学校,实际上把发展特长看作少数“尖子”的事。附中则不同:所有的目标都是面向“全体”的,“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在全面发展前提下实现“特殊发展”,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实现“三特”:一是要有特长学科,二是要有特别兴趣,三是要有特殊成果。学校开设的20多门选修课,全校50多个课外活动小组,还有每年的三大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为学生发展特长、施展才干,开辟了园地,提供了舞台。
    人的“发展”本来就是“和谐”的,但在教育实践中,确实存在着让学生“霸蛮发展”、“畸形发展”的现象。学习压力过大、心理出现障碍、人际关系不协调……奏出的是不和谐的声音。在师大附中,王楚松提出从改革教法、指导学法、减轻负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进师生亲和力着手,至少保证学生三个方面的“和谐”:精力要和谐,心理要和谐,学法要和谐。
    一次有几个来自不同学校的少年朋友在一起闲谈,有好几个都诉说着读书的苦恼,附中一位学生便友好地说:“那就到我们师大附中来吧,我们这里读书好玩。”读书当然不是好玩的,但学生这种感受,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1997年第一期《人民教育》刊载了《四大发展目标一条高速航线——湖南师大附中办校育人经验写实》的长篇通讯,同时配发的评论员文章“办好实施素质教育的示范学校”中写道:“湖南师大附中作为一所有特色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坚持四大发展目标办校育人……其办学方向是合素质教育要求的。”
    详细的报道,高度的评价,激励着附中人继续沿着素质教育的航线快速前进。
    (四)“团结、信念、凝聚力”是办好学校的力量之源
    校长管理学校,有不同的风格。有的主张“要严一些”,有的主张“要宽松一点”。王楚松的主张是,不管是“严”是“宽”, 首先是要努力在学校内部形成同心协力的团结气氛,树立坚定的共同信念,增强全体师生员工的凝聚力。
    王楚松尊重教师。他常说:“教师是学校的希望。真心实意地依靠教师办学,是当好校长的根本所在。”
    他不仅知人善用,更注重努力把全体教职工拧成一股绳,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想方设法营造一个干事业的环境。
    他积极倡导、认真组织教师参加教改实验,开展教育科研,为满足教师事业心的需要,做好“服务”与“保证”工作。
    他鼓励大家发挥自己的才干,做“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著书立说,成名成家。附中涌现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颇有名气的教师,在他们辉煌成绩的背后,凝聚着王楚松校长的一份默默奉献。
    王楚松注重民主管理。重视和支持发挥工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的积极作用。他认为这是从制度上保证教职工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是“校长负责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每年都认真地向教代会报告工作,学校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都主动提交教代会审议。每年还通过工会、教代会对中层以上干部进行民主评议,他本人也从不例外。
    这些看似普通的做法,对人心的凝聚,工作的推进,士气的提高,心理氛围的改善,都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有人说,今天学校的管理,很大的方面,不是靠纪律去管,是靠校长的人格魅力。附中的老师说,王楚松是一位具有人格魅力的校长。
    人生的天平上,王楚松始终把事业的砝码看得最重。他以校为家。20个春秋,他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上。一年365天,除了过春节在家完整地休息几天外,其他时间,几乎都在学校里工作或学习。家里人说,学校才是他真正的家。
    随着年岁的增大,他更是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作为一校之长,他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总是孜孜以求。学校的一切,从校园规划到环境卫生,从教学改革到职工福利,以及教师的培训提高、学生的食宿安全,都揣在他的心里。
    在附中老师的心目中,王楚松是一个既爱学习又善于思考的人。他认为,一所称得上优秀的学校,就要做到出人才、出经验、出思想。校长不努力学习,思想从哪里来?
    他还提倡校长既要勤于学习,还要勤于动笔,经常写一点东西。他当校长二十年中,写的论文、工作报告和总结材料近百万字。其中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湖南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20多篇。他撰写的《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育科研》一文,是《人民教育》举办的校长岗位培训征文1700多篇中11篇获奖论文之一。
    他视事业重如山,却视名利淡如水。   
    他当附中校长前十多年中,学校先后有五位教师评为特级,五人被评为全国先进个人,受到省市表彰的就更多。可他自己,总是以“我是一校之长,要求应更严格”为由,把他当之无愧的荣誉给推掉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以教谋私的现象也在校园悄悄发生。王楚松却正气凛然,两袖清风。不说别的,每年招生求他帮忙的人踏破门槛,有的家长还很有来头,老实说,只要他耍一点“手腕”,要风有风,要雨就会有雨。可他从不为所动。
    多做实事,不谋私利,这是王楚松始终恪守的信条。
    王楚松的人格魅力还表现在对人宽厚、豁达。他在处理与学校领导成员的关系时,坚持相信他们,依靠他们,使他们有职有权有责。即使个别领导在工作中有失误,只要不是属于个人原因造成的错误,他总是主动承担领导责任,一道总结经验教训。对于学校出现的一些重大偶发事件,他总是主动出面处理,从不躲避矛盾,从不推卸责任。
    他在人际关系上搞“五湖四海”,不讲恩怨,以诚相待。他认为,如果校长对人表现出主观好恶和亲疏之分,必然在学校形成恩怨派系,而任何单位都经不起这种恩怨派系的离心作用。
    同志有了错误,他既敢开展批评,又善于启发诱导,使对方感到被理解、被信任。
    他公道正派、知人善任、以身作则、平等待人,乐于为群众办实事,善于与群众打成一片,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王楚松二十年的中学校长生涯,在1999年开春,打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在回首这段人生历程时,他想起了刚上任时在自己的工作笔记本的扉页上写下的一段话:“一个人只要有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可能在本来不属于他的天地里,树立起新的奋斗目标,创造出新的成绩。”是的,他用坚定的信念,扎实的工作,实践了自己的人生格言。
    忘掉自己的人,人们偏偏忘不了他。不求闻达、淡泊名利的王楚松,获得了许多的荣誉:1992年被评为湖南省优秀中学校长;1993年被授予全省教育战线最高荣誉奖——徐特立教育奖;199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中学校长;1996年评为特级教师;为了表彰他对教育事业的突出贡献,从1994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并获国务院颁发的荣誉证书。
    随着附中和他本人社会声望的提高,他还担任了不少社会兼职:中国教育学会一、二届理事,湖南省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全国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湖南省教育学会高级中学校长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湖南省人民政府督学……
    一位好校长可以造就一所好学校。当这位校长离开的时候,能否留下长久的推动力,使这所学校长盛不衰呢?王楚松认为,一所名校的稳定性,在于它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和文化精神。他相信:在新任校长引领下,坚持优良传统和改革创新的附中人,一定会给师大附中带来更加可喜的新面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王楚松从校长岗位上退下来了,但他对教育事业的这份情感依旧是那样的炽热。作为湖南省人民政府督学、省教育厅聘请的“湖南省普通高中建设指导专家”,还在热情洋溢地为基础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献计献策,奉献余热。
 
(转载2004年北京出版社《今日做校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