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情深,美好回忆

发布:陈初开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5-18 人气:
       “校友情深,美好回忆”这是师大附中五九届同学聚会的视频的标题。提起五九届,这些年,已经年近八旬的爷爷奶奶们,还经常聚会,经常相互走动、相互帮助、相互照顾,寄深情于暮年。
       早在九十年代,杨树松、张良宁的母亲,不愿意随儿女到上海生活,一个人住在长沙开福区的一个小巷子里。年逾八旬的老人,双眼基本上看不见,住在一间又黑又闷的小屋子里,三餐很难到口。一个藕煤炉子,经常生不着火,捡点柴火烧饭,烧得是满屋子的黑烟。远在广州部队工作的廖焕然同学邀集长沙的同学,买上一些吃的和一台小电风扇送到老人家里,还和周围邻居交代,让他们多多帮助她。后来同学们又去看望多次,杨树松、张良宁同学知道此事后非常感动。
       其实,这种相互帮助、相互关爱的事例很多,很多,这只不过是其中的一桩而已。这种友爱精神,是我们的母校老师们培养的结果。我们清楚记得,在1959年1月,我们成立了一个“杨培根帮助小组”,当时已经进入高三的最后一个学期了,大家忙着准备高考,进入高三后,班上从原高17班调来了一个双腿有残疾的同学—杨培根,他靠两根拐棍才能行走。帮助杨培根同学完成高中学业,就成了我们高14班团支部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在团支部组织下,决定成立“杨培根帮助小组”,发动班上的共青团团员和乐于助人的15个同学来帮助杨培根同学。我们记得像李延安、朱一霞、常修莉等一批女同学,她们不顾少女的羞涩,也争着去背杨培根同学上三楼的教室。每天杨培根同学还没有起来的时候,洗脸水已到了他住的教学楼一楼楼梯间的门前,每到吃饭的时间,值班同学都及时为他打饭、送饭。总而言之,同学们对他的照顾是无微不至的。这种关心残疾同学、乐于助人、奉献爱心的精神,影响着我们的一生。我们还记得母校成立九十周年校庆时,同学们用车把杨培根校友接到学校参加了会议。事后不久,大家还相邀去参加杨培根校友的婚礼,在次次集会上,大家又捐款1400多元,给杨培根同学买残疾人用的三轮车,这种深厚的校友情是多么可贵啊!
       李立功、刘静是一对同学夫妻,他们退休在江西萍乡市委组织部。前不久,大家听说刘静身体不好,引起众多老同学的牵挂,但是路途遥远,很难找到机会去探望。2014年秋天,王闰年同学的儿子,看出了妈妈的心事,也担心妈妈年岁已高,坐车、转车很不安全,主动提出请假开车送妈妈和她的同学去江西萍乡看望老同学,王闰年、粟淑君、朱一霞和她85岁高龄的丈夫曾老师一同驱车前往。他们终于在同学的下一代的帮助下,实现了多年希望相见的愿望。欣喜之情,难以言表。刘静同学的身体,也似乎好了许多。
       住在外地的同学很多,北京的何达筠、梁振杰,上海的张良宁、杨树松、张海溪,南京的郑祥英,天津的梁志大,湖北的周蕙兰、常海亮,四川的肖学初,广州的廖焕然、贺立朝,惠州的朱一霞、向远宏,深圳的李延安等,他们回到长沙,总想和长沙的校友见上一面。这些年来,长沙的黄福全、常修莉、廖琳辉等同学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联系聚会有数十次之多。黄福全、陈初开同学还主动承担了摄影和制作光盘的任务,把校友们的深情厚谊、美好回忆记录下来。刘磊老师80岁生日时,除了向他祝寿以外,还为他生日摄制了一套光盘,记录了他生日庆典的难忘时刻。
       陈初开同学的母亲,已经是98岁高龄,从外地回到长沙的同学和长沙的校友每次都要带上礼物前来看望。当陈初开同学推辞时,廖琳辉同学深情地说:“你的妈妈也就是我们的妈妈,孝敬老人是应当的”。她说出来同学们的心里话,这些同学也是这样孝敬自己的公公婆婆和爸爸妈妈的。
       同学们到老还在坚守着附中人的优良传统,到老也没有忘记附中老师对我们的品德教育。附中这些品德教育的光荣传统,不但影响了我们的一生,而且对我们的下一代产生了良好影响。
       母校建校110周年了,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心潮如海,母校在艰难、奋斗、胜利、辉煌中走来,将会朝着更加辉煌的未来走去,我吟诗一首,以表达此刻的心情——
师生同庆校华诞,
桃李芬芳果满园,
齐心共园中国梦,
更大辉煌在明天。
 


Baidu
map